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北语人物-> 正文

朱天曙:为艺求清 为学求通

发布日期:2010-12-08  作者:贾广华 点击量:

朱天曙

编者按: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享誉中外;中国书法兰亭奖代表我国书法最高成就,备受世人瞩目。在2009年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中,我校艺术系副主任朱天曙博士历时六年编辑而成的《周亮工全集》喜获本次兰亭奖的编辑出版奖,为我校摘得新的荣誉。
  这是一间古朴典雅的办公室,四周靠墙立着堆满书的书橱,屋子中间放着一张4米见方的桌子。笔、墨、纸、砚,刻刀、奇石,字画卷轴,为这个办公室增加了几分人文气息。在这间书房里,笔者见到了青年书法家、我校艺术系副主任朱天曙博士。
学艺兼修
  朱天曙出生在板桥故里——江苏兴化。这里历史上属于扬州,小桥流水,民风淳朴,是一个艺术和学术特别繁荣的城市。施耐庵陵园、郑板桥故居、刘熙载故居等名胜古迹,为兴化留下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在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里,少年时期的朱天曙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和艺术熏陶。他的父亲也写得一手好字,经常为亲戚邻居写春联、喜帖等。在这样的家庭中,朱老师耳濡目染,自小就喜欢上了读书和书法。
  初中毕业后,朱天曙考入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学习美术专业。在校期间多次在书法比赛中获奖。199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保送到扬州大学读书,这次他选择了历史专业,学习系统的古代文化知识。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文化人。在扬州大学读书期间,他师从于著名书画篆刻家祝竹先生学习篆刻和书画,艺术渐入正途。2000年,他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攻读美术学中国书法篆刻方向硕士、博士学位,他一边师从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黄惇教授学习书法篆刻创作和理论,一边跟随著名文史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卞孝萱先生学习古代文献和文史知识。2006年博士毕业后,在黄惇和卞孝萱两位先生的推荐下,他又到清华大学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成为清华大学首位专门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士后。从历史学本科、书法篆刻创作硕士、美术学博士到艺术学博士后,系统的专业教育和文化积累使得他学艺兼修,取得创作和研究上的 “双栖”成果。
  很多人都会奇怪,朱天曙以艺术创作见长,为什么在大学时选择历史专业,在研究生阶段学习艺术专业的同时还从事历史和文化研究。朱老师表示:“古代杰出的艺术家,都是饱学之士。范文澜先生曾说过治学要做到‘专、通、坚、虚’四个字。其中‘通’是基础,强调博览的文史知识;其次是‘专’,要体现你的特色。上大学后,我在这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就是我自己喜欢艺术,把这个当成爱好去学;我的专业是历史,必须学好文化课基础,以求有个‘通’的知识背景。到南京艺术学院读硕士时,卞孝萱先生对我说:‘你有历史和文献学的修养,再加上艺术上的系统学习,这样更有利于你今后的长远发展。’”
  经过多年的学习,朱天曙在艺术创作的书法、篆刻、绘画方面都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成为书法界公认的新生代代表作家之一,被认为是书法界的“青春之歌”。去年11月,应全国政协礼堂的邀请,朱天曙老师的四十件书画、篆刻作品和著作在政协礼堂华宝斋展出。他的书法作品,篆书、隶书在古朴中体现清雅,行书、草书于飞动中表现沉郁,幽远清逸,带有浓浓的书卷气和金石气;他的众多篆刻作品,于质朴中现真淳,清气盎然;他的画作以传统的笔墨表现绘画的现代意识,风格上亦古亦今,下笔轻重自如,意境深邃。这次作品展在艺术界产生不小的影响,吸引了众多艺术家观赏研究。
  “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由文化精英来完成,中国古代都是最优秀的人去学习艺术的。比如说苏轼、赵孟頫等,他们都是饱学之士,对中国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艺术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教学上,朱天曙十分重视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可持续发展”。在指导中国学生及留学生的书法学习时,他的耐心和细心使学生们颇为受益,他的书法课也颇受大家欢迎。
埋案著述出硕果
  在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中,朱天曙老师编校整理的《周亮工全集》十八册,获得编辑出版奖,也是该奖项中唯一以个人之力完成的著作。周亮工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有涉及,但保存得很分散,其中有些作品是孤本,有的是珍惜本,要编辑这样的全集,难度很大。从2002年开始,他着手于对周亮工的作品进行系统地爬梳整理。
  “最大的难题就是材料的搜集。由于以前没有人对他的集子整理过,很多作品被淹没在各种文献记载里面。我就利用自己目录学和版本学的知识,去全国各地的图书馆查找和研究。比如说《万山中诗》这个集子,过去很多文献记载说是已经亡佚了。我从钱锺书先生所藏的一本目录书中发现了,后来在社科院文学所的图书馆找到了这个集子的孤本。还有当时一些文人为他写的序跋,要从这些文人的集子中去搜罗,工作量非常大。在这个过程中,文献学的目录、版本专业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朱天曙老师回忆当初整理工作时说。
  为了尽可能全面的汇集周亮工的著作,朱天曙老师用了6年的时间到各地图书馆搜集各种文献,选择精善的底本,加以释文。正是凭借着系统的历史学和文献学知识背景,朱天曙老师才能够在浩瀚的书海中搜集出周亮工的点点滴滴,去伪存真,使得周亮工的集子较为完整地再现,为众多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著名学者饶宗颐教授为此书题写书名,卞孝萱教授在序中称“集周氏著述及生平资料之大成”,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蒋寅研究员在序中称“考索勤、采辑广、体例精”。
  此书出版后,傅璇琮、陈智超等著名学者分别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文化研究》、《书品》等报刊发表书评,对这部著作给予高度评价。这部18册厚的巨著,凝聚着他6年的辛勤汗水,为我校艺术系再添新的荣誉。
  近几年中,朱天曙老师还先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史》、《中国传统文化丛书——书画金石》等重要著作,主编《近现代名家论艺经典——沈尹默卷》,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卞孝萱教授将《中国书法史》和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相比,称此书“述书史之变迁,扬书艺之精神,有承先启后之功焉。”
  为艺求清,为学求通,这是朱天曙老师在艺术和学术道路上追求的目标。在我校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他的艺术和学术造诣将会为北语带来一道亮丽的风景。

分享到:

热点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