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北语人物-> 正文

刘和平:填补国内冬奥术语空白,曾获法国教育部表彰

发布日期:2021-11-30  作者: 点击量:

她有着多重身份: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曾担任北京奥运会、世博会等国家级活动的同声传译,并完成了多本文学或理论著作翻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她立足三尺讲台,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思辨意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担任“冬奥术语库”项目首席专家,研制出全球第一个与冬奥会相关的多语种智能化平台,填补了冬奥术语的空白......她,就是华体会体 教授刘和平。

刘和平,华体会体 教授,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曾任北语高翻学院院长。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翻译学博士,2001年被法兰西教育部授予教育棕榈骑士勋章。现任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译协口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委员、对外传播法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翻译》和《巴别塔》(Babel)等期刊编委。曾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榜样”等荣誉称号。

结缘北语,创办高翻学院

刘和平很早便坚定了要投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她从小就喜欢外语,偶然知道了翻译这个工作,在考大学时便选择了华体会体 。1989年,为了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刘和平远赴法国,并最终在巴黎高翻学院先后获得了翻译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6年刘和平学成回国,根据华体会体 学科建设发展的需求,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她开始着手创办高级翻译学院,并瞄准国际水准。新学院的建立并非易事,面对学校教室紧张、生源紧张、资金紧张等一系列难题,刘和平连同其他十位老师一起,在艰难中披荆斩棘,最终成立了高翻学院。之后,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日益扩大。2015年5月28日,北语成为了国内第五所加入全球顶尖的翻译院校联合组织——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的高校。同年,刘和平被特聘为北语校史上首位名誉院长。

既是教师,又是译者

“翻译教师永远在路上。”刘和平认为,做翻译、教翻译的老师最大的特征是与时俱进、终生学习。她曾在非洲当译者,做过有关大亚湾核电站、潍坊核电站的翻译,也曾做过三峡工程早期谈判翻译等,担任过北京奥运会、世博会等国家级的同声传译,此外还在笔译上完成了多本文学或者理论著作的翻译。


丰富的实践经历,使得刘和平更好地了解翻译职业、更好地了解最新的市场和技术对象,也在极大程度上帮助了她的教学。在课堂上,她重视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意识,学生们都很愿意与她“争议”。刘和平说,“不是我天天讲,而是让他去做,让他去想,让他去面对自己的经验和失败,不断地积累经验。我的课堂完全是辅助学生成长的课堂。”

助力冬奥,填补国内空白

除了教学和翻译,刘和平同样致力于服务国家重要需求,将科研成果用于服务社会。2017年,教育部、国家语委与北京冬奥组委联合启动了“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行动计划”,华体会体 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围绕语言技术集成及服务,设立了多个项目,而主持“面向冬奥会的跨语言术语库建设及应用开发”项目的便是刘和平。经过多年的迭代更新和数据完善,项目已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语种最多的冬奥会术语库,为北京冬奥会顺利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奥委会对其表示高度认可。

田学军副部长、杨树安主席、刘利校长、顾青书记、裴亚军主任、刘和平教授共同启动冬奥术语平台V3版

刘和平教授接受CCTV采访

2021年10月27日下午,在《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发布暨冬奥术语平台V3版交付仪式上,刘和平作为“冬奥术语库”项目首席专家详细介绍了《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编译和冬奥术语平台研制过程,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新京报等媒体专访。她表示,冬奥术语平台是全球第一个与冬奥会相关的多语种智能化平台,涵盖冬奥会核心术语、运营术语及常用词汇,八个语种的术语共计13.2万条,填补了冬奥术语的空白。

多重身份、不同职责,不变的是刘和平对翻译事业的热爱与坚守,从北语的一名普通学生,到学校高翻学院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她始终践行着北语“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精神。她说自己就是翻译事业中的一颗小小螺丝钉,认真工作,踏实干活,即使退休之后也要继续发挥余热......

分享到:

热点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