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北语人物-> 正文

用艺术实践滋养教学灵性——艺术学院齐鸣教授专访

发布日期:2018-05-10  作者:学生记者 许松雪 点击量:


初来北语:“把一切献给艺术系”

2004年,任职于鲁迅美术学院的齐鸣教授,作为外聘教授,来给北语艺术系学生上素描课,以清晰的教学思路和独特的授课方式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院系领导的肯定。届时正值北语即将迎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所以很快,学校领导以专家引进的方式,让齐教授如同学们所愿成为北语艺术系的正式教师。他先后担任艺术系副主任、主任,负责艺术系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有着丰富执教和教学管理经验的齐鸣教授很快进入状态,组织本系老师们一起研讨专业特色,着手完善北语艺术系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当时北语艺术系正处于初创时期,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还不完善,但齐教授满怀自信地从这种“一穷二白”中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他希望自己经过长期实践、思考,积蓄形成的艺术理念和教育理想能在这个崭新的平台上得到实现:“在北京,像中央美院、清华美院都是国内一流的专业院校,如何才能让北语艺术系在不远的将来能像他们一样优秀呢?”带着这样的憧憬和干劲,齐教授将能给予的一切都献给了艺术系。

“刚调来的时候,家人还没过来,我基本上休息以外的时间都在学校。”由于艺术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与普通的文理科课程不一样,齐教授差不多每天都在上课。当时的学生许浩说:“齐老师的生活比较单调,除了必须参加的活动,平时基本都待在主楼北的小画室里画画或写文章。”当时齐教授的办公室就在主北五层,正对着艺术系各年级的画室,一般晚上十点之前都能看到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同学们经常拿着作品去齐老师办公室请教一二,齐教授也不时主动去画室指导学生的作业。

齐鸣教授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状态感染着同学们,用齐教授的话说,“我希望教与学能形成一股合力”,这也是后来学生们能取得傲人成绩的原因之一。

在齐鸣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创作热情高涨,年轻的艺术系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涌现出一批艺术佳作。其中,2004年考入北语艺术系的许浩在齐鸣教授指导下,很快脱颖而出:本科三年级的时候,专业能力已不逊于专职画家,其作品《和谐话题》获得庆祝建军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三等奖;次年,作品《老将》获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三等奖。本科毕业后他成为齐鸣老师的研究生,作品继续获得一系列的国家级最高奖:2009年,作品《老有所乐》获百家金陵中国画展金奖;2010年,作品《风雨桥》获全国首届现代工大展金奖等。现在,许浩已成为全国最年轻的中国美协会员,成为了北语的光荣。他毕业后留在母校任教,成为北语绘画专业的优秀青年教师。

许浩并不是个例,2008年,05级本科生王洪杰的《城市清洁工》也获得了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展的优秀作品奖;2008年,张建超以其作品《午休》荣获“首届全国青年工笔画新锐奖”;2010年,刘鹏辉的《农家生活系列之二·弈趣》获得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铜奖。这些都成为北语艺术系在初创时期浓墨重彩的一笔。清华美院绘画系博士生导师、常务副主任刘临在参加北语艺术系研究生教学研讨会时,曾将其称为“北语模式”、“北语现象”。在2007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北语艺术系也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人生导师: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身兼教师和画家两重身份的齐鸣教授一直将“在教育中有学术思考、用艺术实践滋养教学灵性”作为对自己的要求。齐鸣教授全面掌握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多种视觉艺术的造型理论和创作技能,在北语十多年的艺术教学中,他开设的课程涵盖素描、专业临摹、写生、主题画创作、造型语言研究等,主张通过对经典造型艺术的赏析,去体认表现技巧和方法,进而融入个性化理解,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未来创作的艺术语言。

齐鸣教授一直认为,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能力和兴趣,引导和启发他们去体察生活,在平凡事物中提炼、表达,创作出“先令自己感动,再感动观众的作品”;要使自己的作品经看、耐读,“分寸就是学问”。基础课的质量会影响到最终的创作质量,比如白描人物写生,是把人物写生和中国线描造型方法融合为一体,从中领悟中国画的形式美和表达上的分寸感。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和指导,齐教授十分关注学生“在画外的功夫”,比如,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以及自我品格的塑造,希望他们能得到见识和境界上的提升,为他们毕业后继续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出身于教育世家,齐鸣教授不仅遗传了父母对于教育的热情和真诚,对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也有着自己的感悟和体验。齐教授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并给予合适的引导。他举例说,像许浩这种用功的学生,优点是沉稳、扎实、自律,不耍小聪明,“所以我一直把他树立为榜样去带动其他学生,功到自然成”;也有不一样的例子,比如,现在已经成为职业艺术家的刘纯阳,他在学校期间却像一匹难以调教的野马,齐教授却看到了他那种强烈个性背后深藏的潜质——执着、忘我、带有特质的非常状态,这些迥异天性在艺术上都是可贵的,需要耐心呵护和引导。现在的刘纯阳已经在景德镇成立了自己的陶瓷工作室,也从事书法和篆刻创作与教学,每年过年都会给齐教授打电话拜年。不仅关心学生学业,也指导学生人生道路,和蔼的齐教授被学生笑称为“人生导师”。

齐鸣教授对艺术和教育的经验也凝结在其理论研究的著作中。近来,齐教授主持的“造型语言基础研究”,作为华体会体 校级规划项目,已出版了研究成果——《造型语言基础》。该书“结合中国工笔画、水墨画、油画、雕塑经典作品,探讨造型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总结教学中运用造型语言的经验”,被认为是国家“十二五”期间美术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成果。

艺术交流:艺术实践滋养教学实践

除了教学,齐教授优秀的创作成果也一直活跃在中外艺术交流的前沿。今年3月份,《润物畅神——齐鸣澳大利亚艺术展》在墨尔本维多利亚州美术家协会Victoria Artists Society艺术中心举办。画展展出了齐鸣教授在不同阶段所创作的35幅作品,包括《御门听政》、《为鲁迅小说祥林嫂构思插图的蒋兆和先生》、《凝》、《思》、《渔舟唱晚》等。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文化领事邹彬、维多利亚州艺术家协会主席Eileen女士和墨尔本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宫正等中外嘉宾百余人,参加了展览开幕式。Eileen女士对中国文化一直抱有极大兴趣,观看作品的同时听取了齐教授对作品中诗性性灵和文化表达的阐释,极力赞扬这是近几年来少有的高水平展出。近百本画册在开幕式当日被一抢而空。

本次展览的作品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其中的《御门听政》,以雍正皇帝主持乾清门前廷议为创作背景,再现了定都北京的十个重大历史事件之一。这幅作品为北京文史馆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从调研到完成,历时五年多,付出了极大心血。齐鸣教授说,从澳洲本地观展者的反应来看,他们是能读懂我们的优秀作品的;毕竟,好的文化艺术交流一定是价值对等的交流,虽然有着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但是作者的创作真诚和心血投入,是不用翻译的,是可以超越语言的。

近年来,齐教授一直活跃在国际艺术交流的各种活动中,包括2013年的俄罗斯圣彼得堡“交流与交融——中国书画展”、2014年在巴黎大皇宫举办的中法建交50周年“中国意象——当代中国水墨与雕塑艺术展”、2014年在土耳其米玛尔锡南大学举办“水墨精神—当代中国画作品展”等,还曾去韩国、日本、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考察、交流和办展。

齐教授丰富的海外交流经验不仅体现在把优秀的作品带到国外,也把国外的艺术和教学思考融汇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此次澳洲之旅,齐鸣教授参观了当地中学的艺术课堂,由教师带领学生去博物馆观摩赏析展品的教学形式和学生的自由争辩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反思了中国艺术教学对学生心灵世界的忽视,从而更坚定地致力于挖掘和激活学生对自我认知的一面,“把僵硬的壳打碎,让心柔软起来,丰富起来”,以有趣的眼睛看世界,将温润的精神状态带给他人,“这起码是我一直在做的”。

作为北语艺术学院初创元老之一的齐鸣教授,为其创立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今卸下了大部分行政职务的他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打磨艺术作品和完善教学上,以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贡献的学生为己任。“朴素求实地面对学生,在教育中有自己的学术思考”,这是齐教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他那充满热情和情怀的教学生涯的最好的注解。

课堂和画室之外,齐老师非常享受和学生们一起看各种艺术展览,将之看作是课堂延伸,是提高学生艺术眼界和文化修养生动而有趣的方式之一。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也经常参与进来,觉得依然可以从齐先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许浩说:“齐老师一边看画一边与我们交流,像老朋友聊天一样。大家边看边聊,几个小时不知不觉一晃就过去了,我们都能感受到齐老师看展时的满足感。对于他来说这也许就像是旅游了一天,或像是吃了一顿大餐吧。”





分享到:

热点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