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 案 馆 简 介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文字、声像等形态的历史记录。档案工作是人们围绕档案所进行的保管利用等一系列工作活动的总称。从工作程序的角度讲,高校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为:负责全校各单位立卷归档的监督指导和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编目与检索、销毁、提供利用和编研等。

华体会体 创办于1962年,当时校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5年1月9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定名为“北京语言学院”。1971年10月19日,根据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的决定,“北京语言学院”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并。1972年10月16日,又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复校。1996年6月13日经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7月2日经教育部批准,简化为“华体会体 ”。她是中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和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同时对中国学生进行外语、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金融学、会计学等专业教育,并承担着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培训以及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出国前的外语培训工作。华体会体 档案工作已伴随着华体会体 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2000年华体会体 进行管理体制改革,4月经校长办公会决定成立档案馆,由原校办下属的档案室和人事处下属的人事档案科合并而成,副处级建制,编制7人,实现了全校档案的集中管理。从此,档案馆成为学校领导下独立的直属机构,既是学校档案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又是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本校档案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根据工作职能划分,下设综合档案科、人事档案科和编研科3个科室。现全馆有专职工作人员7名,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3名。

目前档案馆拥有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和华体会体 (曾用名: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三个全宗,涉及党政、教学、科研、基建、设备、财会、声像、外事、出版、实物、人物、人事十二个档案门类。截止到2009年6月,馆藏档案18728卷(件),排架长度808米。馆藏文书档案11437卷,声像档案188盘,照片档案313卷、3600张,实物档案565件,长期留学生档案28917份(人)、1853卷,外国专家档案177卷(人)、人物档案673卷、基建档案480卷,基建图纸4812张;教职工人事档案2123卷(人),包括在职人员1100卷,离休人员58卷,退休人员750卷,死亡人员163卷,其它人员52卷。馆藏珍品包括周恩来总理关于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校舍、校名问题的批示,毛泽东和郭沫若题写校名“北京语言学院”的手迹及名人字画等。

2004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档案馆的库房、阅览与办公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档案馆总建筑面积达到500㎡,其中综合档案库房与人事档案库房面积分别为180㎡、63㎡。库房内配备了密集架、空调、加湿器、抽湿器和摄像监视系统,基本上达到了“八防”的要求。馆内安装了现代化的网络通讯系统,并配置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刻录机、装订机、碎纸机等一体化的现代办公设备,满足了办公和提供利用的需要。

华体会体 档案馆坚持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并重,在不断丰富馆藏的同时,率先引进档案管理系统,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并投入力量积极开展档案数据库和网站建设,为全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从而成为学校重要的本源性信息源。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华体会体 新综合楼B座一层123房间 邮政编码:100083

联系电话:(0086)010-82303036 邮箱:zhda@blcu.edu.cn

Copyright@ 华体会体 档案馆

微信二维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