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研动态-综合新闻- 正文

引智基地博士研究生孙志君专访

时间:2022-12-14 阅读次数:

编者按

近日,基地博士研究生孙志君与基地主任王建勤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核心期刊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语言评估季刊》)上发表,基地研会特邀孙志君同学分享开展学术研究、发表国际学术成果的经验。

访谈人物简介

孙志君: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在读博士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曾在《华文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成果,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与测试。

访谈内容

1.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找到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研究领域的切入点,并深入挖掘下去。就像我导师王建勤教授经常说的那样“一定要找到前人研究的终点,前人研究的终点,就是你研究的起点”,这跟牛顿说的“我只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具体到最近发表的这篇文章,从我刚进入华体会体 读博时,王建勤老师帮我确定的研究方向就是测试与习得的接口,也就是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动态评估。王老师特为此研究进行专题课的讲解,我们一起反复讨论,还邀请了美国高校的秦天玉为我们开展动态评估的系列讲座。在听讲座的时候,因为有着测量学基础,我就朦朦胧胧有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他们能够确定等级之间一定是等距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咨询了硕士导师郭树军老师(已故),也多次跟导师、同门探讨,最终确定前人的公式确实出现了问题,并与当时跟我一起入学的王老师的访问学者、山师同事许芃老师一起,进行了实验研究,证明了这个问题。

总结来说,就是听从导师的建议、多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建立小的研究团队、自己多思考。


2.在文献阅读方面,请问您确定选题前的文献选择有什么样的思路?文献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技巧?

有了核心文献之后,首先要把它们读懂读透,再在此基础上扩展开去,在核心文献的参考文献中继续寻找跟该问题相关的文献,扩大阅读量。

阅读英文原文文献,一直是王老师鼓励我们做的,也不得不承认,英文核心期刊中发表的文章质量还都是比较高的,讨论的都是较为前沿的问题。初次接触十几页甚至是几十页英文文献的同学,可能会非常头疼,不过我的建议是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万事开头难,只有硬啃,当拿下了第一篇文章,后面就会越来越轻松,逐渐找到感觉。


3.在文献写作时间分配方面,您认为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计划?

这篇文章从我有研究思路开始,历经了大约5年的时间。我首次发现前人的学习潜能公式可能存在问题,这大约是在2017年12月,因此,开玩笑起来说,这篇Sun et al.的文章,从(2017)到了(2022)。所以我其实是没太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如果非要给建议的话,就是一定要动笔写,写了就投,不要犹豫,只有真正开始做了,才会有进度。


4.如何提高英语学术写作水平?

这个问题同上,就是真正去写了才能有所提高。当然阅读英文文献也会对你的写作有帮助,起码你能学到专业术语和特定表达是什么样的。基地在提升学生写作阅读质量方面还提供了大力支持,非常庆幸自己在引智基地这样能够全心全意支持研究生开展科研的平台。


5.请您讲讲论文写作以及投稿的整个过程?

这篇文章的写作和发表有些曲折,经历了约5年的时间。首先是我刚入学的时候,在导师课、专题课、外邀专家讲座中有了一个粗浅的想法,再跟导师、其他老师、同门多次讨论,验证了想法之后开始进行写作。2018年在基地支持下,王老师建议师门同学去参加动态评估的国际学术会议,我就把这个想法整合了一下,投稿并参会了。在会上,有幸聆听了社会文化理论领军人物James Lantolf教授和动态评估权威专家Matthew Poehner教授的报告。在小组报告中,我把自己的思路讲给Poehner教授,得到了他的肯定和支持。他还提出可以进行合作,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我从写完到投稿,也历经了近两年的时间。其间多次与Poehner教授发邮件(单计算他发出的就有16封),Poehner教授一开始的问题非常犀利,感觉如果回答不了,这篇文章就发不出来了。于是,我只能打起精神,一一击破,在回邮件的过程中,再一次梳理思路,继续跟老师同门进行探讨,不断深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产生了新的认识。之后才开始往期刊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上投,这个专刊是Poehner发起的。

LAQ是在线上投稿,需要填写很多步骤,包括作者信息、实验是否通过伦理委员会同意等等。然后是等候外审专家意见,收到后我们非常兴奋地发现,文章只需要minor revision,这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众所周知,文章的外审结果有三种,一种是直接拒稿,也就是文章被毙了,这时候只能放弃或者转投其他期刊;一种是大修,就是审稿人觉得你的这篇文章选题还可以,但表达或实验上有着重大问题,一般要重写或者是重新补做实验等等;第三种就是最好的结果,小修,说明审稿人对于你的文章还是非常肯定的,只是在细枝末节的地方需要修改。不太可能有那种完全不需要修改的文章,如果有,那作者一定是大神级别的。所以看到这个反馈我们欣喜异常,但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回复编辑意见其实是个技术活,首先,他要求你解释的你解释就好,说通了就不用修改;另外,他要求你修改的,如果你觉得你做得没错,也可以“rebuttal”(驳回)他的要求,但用语一定要有礼貌,并且要据理力争,摆事实讲道理引文献。其它如果确实是你的问题,那就按编辑的意见老老实实去修改。

最后就是文章内容终于通过了审核,要开始排版了,这一轮大约也进行了几次往复,有邮件也有系统提交,不过进展开始快起来了。当我在今年12月4日收到“congratulation”的邮件的时候,一切才终于尘埃落定。


6.在国外期刊发表学术成果有哪些不同?

关于国内外期刊的不同,不好比较不敢妄言,因为我也仅仅用中英文各发表一篇。不过仅仅针对我发表的这两篇文章的共性来看,只要你的文章确实有内容、有新意就一定能发表。鼓励大家多投外文期刊,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有好的研究成果,但因没能用英文发表让全世界看到,就错失了成果的国际影响力,这其实是一件很让人遗憾的事情。


7.国外期刊是一稿一投吗?

国外期刊是严格的一稿一投,这是一个学术道德的问题,希望大家遵守。虽然国外期刊大部分可能审稿时间很短,但确实也有长达一年之久才给回复的。所以这种时候就只能耐心等待,或者在此期间撰写新的文章,继续投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