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导航 学院介绍 学院招生 新闻公告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术科研 合作交流 学生园地 教工之家 联系我们
学生活动
首页
>学生园地 >学生活动
语言康复学院冬奥志愿者心得分享

发布日期:2022-03-01 访问次数: 字号:[]


20特教 王奕阳:未来,こんにちは

那日清晨,我在张家口冬奥村送别了朝夕相处近30天的日本代表团的朋友们,内心多有不舍。

我的志愿服务岗位是代表团助理,起初被分配到南非代表团,并于1月21日进驻张家口冬奥村文创小镇之前,对于南非及南非冰雪运动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与思索,对南非运动员们的到来充满了期待。然而,1月25日,我得知了南非代表团未获得北京冬奥会的参赛资格,最终不会来到中国,来到张家口。

就像约好相聚的朋友最终却永远不能相见一样,我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但又在一个瞬间,我觉得自己与世界连起来了:我明白了非洲国家参与冰雪运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起向未来”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美好的期许,这体现了中国广博的胸怀,但它的实现前路漫漫,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与真情的奉献。

之后,根据组织的调整,我成为了日本代表团的助理。尽管最初略有忐忑,现在回想起来,这的确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没有这一段经历,或许我会永远陷在历史的渊源里不见未来,错过一种文明,更错过一分世间的绝美。

来到日本代表团的第一天,我参与了日本国旗的悬挂与屋内的布置。为了让陆续到来的日本运动员置身冬奥村日本楼能够有家的感觉,回应日方需求,我发挥特长,主动承担起了为日本代表团设计屋内装饰的任务。海报、门贴、成绩公示牌、信息板、生日贺卡……日本朋友们很喜欢我的设计,也很期待我的设计。渐渐地,我的作品一点一点地装点了整栋日本楼,心里更是有了几分可以称之为爱的情感。

根据日本官员林桑提出的需求,我仔细地思索着:什么样的设计,放在这里是合适的。我从未如此高强度地做过这么多设计,但我乐在其中,更幸运的是,我与自己的内心达成了和解。设计是一种对美的表达,亦包含着一种对美的向往。室内陈设与张贴的设计的美感,更是源自于一种“和”,而中日之间,亦讲求着一种“和”。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应放眼未来,未来中日之和,需要人心间的一种温存,这份温存的持续需要一种经过时光考验后的稳稳的信任感,我们可以真诚地去表达,且彼此眼中有光。

之后,日方信任我,便将登录冬奥会期间运动员成绩的任务交给我。为了避免出错,每天早上,我都将前一比赛日日本运动员们的名字和成绩先誊抄一份,再在日本奥委会的共享文档中进行输入。在林桑交给我的平昌冬奥会成绩登陆表范例的背面,我誊抄了每一位张家口赛区日本运动员的名字,记录了从资格赛到决赛精确到微秒或各小轮的每一项成绩。我不能让任何一个数据出错,因为我觉得他们是党交给我的服务对象,像是我的家人,每一位运动员都是努力了很久才来到冬奥会的。他们也是人民,每一个名字都是鲜活的,每一位运动员都很努力,都很值得尊敬。

近三十天以来,我们为运动员预约车辆,为运动器材的运输联系物流,向官员们传达奥运村内的相关政策,联系房间的打扫。我们时而是搬运工,帮忙收拾整理,时而是通讯员,为了回应日方的需求,与各个部门进行连环对接。我们与日本代表团是好朋友,当日方的签名活动缺少水彩笔时,我把自己的水彩笔贡献了出来,他们很感动;我们与日本代表团是一家人,当日本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风采、争金夺银的时候,我们一同呐喊,为这盛事深感荣耀。

我们是来自北语的青年志愿者,此次冬奥会,日本奥委会派驻张家口冬奥村的官员及工作人员,也多为青年。每一天,在张家口冬奥村三号院二号楼(日本楼)里,一群二三十岁风华正茂的中日青年,为运动员的顺利参赛,为冬奥会的顺利举行,共同努力、默默奉献。我们互相信任,彼此温暖,也在一同成长——置身日本楼,忘我地为冬奥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每日别时,我走在冬奥村的石板小路上,望着星空与云与山与雪,回顾充实的一整天,总会觉得心里暖暖的,相互支持、共同奋斗的青春是很美很美的。

今年,是中日友好建交50周年。不论彼此是否再见,这段冬奥志愿服务经历让我与日本结了缘。我想到,鲁迅先生22岁时赴日本留学,接触了新潮的思想,涵养了救国的能力;李大钊先生24岁赴早稻田大学修读政治经济学,挥笔写下“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和平年代,日本的特殊教育与社会关怀亮点显著,有一天,我也要去日本看一看,学一学。

告别校园,投身冬奥;告别南非,服务日本;告别日本,迎接未来。前两个阶段的勇敢似是预示着当下我应葆有的坚强与韧性。从担心自己的语言能力,在日本楼用英语hello打招呼,到勇敢地使用日语的“你好”——“こんにちは”,做好准备努力听懂他们说话,再到逐渐做到“日方用日语问,我能用英语答”。这个过程是语言环境的神奇效应,也是自我突破的真实体现。

今,我想和未来说一声“你好”,说一声“こんにちは”。

冬奥会的所闻所感,都将凝聚成推动我前行的力量。新学期,我将继续专注于自身所学,在夯实根本,梳理知识脉络,形成自身体系的同时,和同学们一起,尝试使用脑科学的研究方法,为特殊儿童的治疗与教育探索一些新路子。




20特教 刘畅:我会带着这份感动越走越远

很高兴可以作为志愿者参与此次冬奥会,更有幸分配到了我的家乡张家口赛区,圆了我为国家效力、为家乡添彩的愿望。我相信这次冬奥志愿经历将会成为我难以忘记的珍贵回忆,我也会带着这份内心的荣耀踏上自己未来的征途。

这次冬奥志愿之旅中令我最感动的是我们同事之间的情谊,对于我来说结交的优秀的朋友是我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友善、敬业和热情,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同时,因为参与到了国际赛事,我也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浓浓的凝聚力,休息室里中国得奖后齐声欢呼,举国齐心为爱发电,我们此刻都是一个身份——中国人!很感谢这次冬奥志愿经历给我这么多难忘的体验,我会带着这份感动越走越远!



20特教 孙宇:继续努力,砥砺奋进

我非常荣幸能参与到这场盛会中!这一个月的时间,充满了成长和感动。我们一起去看,去发现,去理解,去参与创造。我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带着这份感动,继续努力,砥砺奋进。




19特教 朱紫宣:It's teamwork

很荣幸成为了北京2022冬奥会的志愿者。作为国家(地区)奥委会助理,我和同组助理会帮助澳大利亚代表团解决各种问题。从预约车辆到联系保洁人员清扫房间,工作范围不固定,内容也很琐碎,但每当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向我们道谢时,我都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澳大利亚第一块奖牌的获得者是张家口赛区的运动员,我们在电梯里祝贺代表团成员,他对我们做了一个包含的手势说:“It's teamwork.”

同样让我感动的是在闭幕式现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志愿者表示感谢时,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周围的运动员都看向我们,向我们鼓掌,即使是不认识的人也在不停地和我们说thank you so much。

短短十几天,我不仅向代表团提供帮助,也感受到了来自接驳车司机、服务台志愿者、保洁人员等各个领域工作人员的善意。感谢这些故事,它们共同组成了我人生中难忘的一段经历!



20特教 李钰涵:用一颗心温暖一个冬季

从前期培训、到预开村、再到正式上岗,时间如梭,期盼已久的冬奥会竟然过的如此之快,心底满是不舍。在此次冬奥会志愿服务中,我很有幸成为了一名瑞典NOC助理。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我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开拓见闻,也结交了许多好友。冬奥之旅,于我是圆梦之旅;冬奥盛会,必然会在我心中留下深情的烙印。

在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前,中国冰雪运动普及率很低,而我对于冰雪运动的了解与参与仅限于“浅尝辄止”。随着冬奥脚步临近,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冰雪、爱上冰雪。我在空闲时间以及岗前培训的时候了解了更多的冰雪项目知识,并且在工作期间为代表团服务时更加深入了解了冰雪运动的细节。就像是巴赫主席所说,中国已经成为了冰雪大国,北京冬奥会为中国冰雪运动起到了积极显著的影响。

我们NOC助理在冬奥会中作为这个国家的代表团助理,主要职责就是帮助代表团处理生活、比赛中的各项事务,为代表团呈现完美顺利的冬奥体验。

在培训时蒋老师就说过,“抛除NCS助理光鲜的名头,也要做好面对琐碎工作的准备。”在工作中,陪伴代表团观看比赛、作为引导员参加开闭幕式是光荣伟大的;但这只是工作的很小一部分。真正的工作更多是帮助代表团沟通联系各业务领域及场馆,及时解决问题的发生;亦或是帮助代表团排分车表等等。但无论是踏勘、参赛还是疏通马桶、帮助悬挂国旗,这些都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每一份不同的任务,才拼凑成了完整的冬奥体验

这些工作,更多的是锻炼我们沟通交往能力。无论是代表代表团与业务领域沟通,还是和代表团官员交流,我深刻体会到站在别人角度思考的重要性。一件事情从策划组织到真正落实,需要无数人的协调发力。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规则、人情世故,从刚刚接触代表团的偶尔不知所措到共同磨合合作顺利,当然也提升了我的外语水平。

能选拔为冬奥会志愿者,是让我倍感光荣的一件事,会让我铭记一生。参加冬奥注定不能回家过年,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外地过年。但是即使有思念,父母亲朋也都理解支持,并引以为豪,等待结束冬奥后与我共拂征衣。

用一颗心温暖一个冬季,用一片雪花铺满整个大地。我也收获了纯洁的友谊,我们一起用如火的热情同欢乐共辛苦,同淋雪共白头。在工作中“致广大而精细微”,我们怀揣广阔的胸怀,身兼中国青年的使命,也专注细节,不畏繁杂琐碎。冬奥会志愿者,是北京冬奥会的“门脸”,而我们青年,又恰是中国形象的体现。故在冬奥会服务期间,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代表团展示出中国最和蔼亲切、充满朝气的一面。

我在此见证奥林匹克荣光的璀璨升起,见证人类意志极限的最坚韧不屈,见证五湖四海友谊的美好纯粹。如此美好的冬奥盛会体验,我将在心中永远铭记。




19特教 陈欣雨:我对未来更有信心

我是媒体运行领域的志愿者陈欣雨,过去的一个多月以及未来的两周内在张家口冬奥村媒体中心工作。我们的团队像是媒体中心的管家,为来此采访或被采访的运动员和媒体解决各种需求。1月末,我们来到冬奥村,经理给我们大概介绍了日常工作,我们了解到,这里没有人做过这类工作,大家要一起摸着石头过河,边服务边改进。从一开始我们什么也不知道,到现在已经有了一套完备的流程和记录形式,以及丰富的张贴物用来解答记者问题,看上去竟有些专业。这段志愿服务经历让我对未来更有信心,做好一件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并优化解决,其实没有那么抽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2019 华体会体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语言康复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