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公告 > 讲座信息 >正文

卢烈红教授谈禅宗语录句法研究

【来源: | 发布日期:2019-07-29 】

7月28日上午,武汉大学文学院卢烈红教授为高研班学员讲授第十三课,题目为《禅宗语录句法专题》,华体会体 魏兆惠教授主持。

为让大家对禅宗语录有宏观的了解,卢教授简明扼要地讲解了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在引发大家强烈兴趣的同时也点明了禅宗语录的重要性。禅宗语录、敦煌变文、宋儒语录是唐宋时期三种大宗口语语料,禅宗语录因其自唐以后历代均有编纂,自身构成一个系统,且口语化程度高,这两大优势很好地弥补了唐宋时期汉语口语资料不足的缺憾,是研究汉语发展历史的珍贵语料。

禅宗语录对汉语史研究的价值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禅宗语录可以揭示新兴语言现象的始见或流行时间。如“什么”的前身“是勿”“是物”“是没”始见于《神会和尚禅话录》。其次,它可以印证某些语言现象,如唐宋时期,句末“在”的应用已是普遍现象。最后,禅宗语录可以显示其言语社团的特殊语言现象。如“如何是……”句式多见于禅宗语录而少见于中土文献。

句法专题一:“即不问”转移话题式复句。禅宗语录中有一种特殊的复句,其前面的分句主要用“即不问”“且置”为标记将某一话题搁置,后面分句则提出另一话题,这就是“即不问”转移话题式复句。卢教授通过详实的图表数据,从《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要》《五灯会元》四部禅宗语录中举例并加以分析,证明了此类复句的话题转出标记非常丰富,共有“且置(且致)”“且从”“不问”“不论”“且止”五类,具体标记十五种,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即不问”“且置”。禅宗语录中师徒会话时转移话题的技巧与方式多种多样,可分为平行转移式、关联转移式、反向转移式、拆分转移式、截断语路式五种。“即不问”转移话题式复句在唐宋之前已出现,在禅宗语录中发展到鼎盛阶段,元明后旧标记复句逐渐衰落,出现“不说”“不表”新标记用例,到现代此种复句以“就不说了”为标记仍在使用。

句法专题二:“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卢教授通过《祖堂集》中的“只这个汉是”一例指出此类判断句具有如下特点:1.主语由代词或由代词参与构成的短语充当,代词可以是指示代词,也可以是人称代词,用的最多的是“这个”“这”。2.主语前有表示强调、意义相当于语气副词“就”的“只”“即”。3.绝大多数情况下句中不出现宾语,宾语多承前省略。少数带宾语。4.可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可用于测度问、选择问、反诘、是非询问、以测度问居多。通过与同时期《朱子语类》、明清时期《水浒传》《传习录》对比以及现代汉语“就+代词”判断句对比发现:“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晚唐五代使用最多,进入宋代频率下降,晚唐五代至南宋,此种判断句由代词独立做主语的比例提高,句中有“便”“即”与句首“只”“即”相呼应的比例攀升,其强调力度不断增强。这一句式是唐前汉译佛经中同类句式的承继,唐宋时期在禅宗语录与世俗文献中均有用例,明清时期逐渐衰落至现代汉语已彻底消亡了。

最后,卢烈红教授针对话题标记问题与学员展开了良好互动,并细致地解答了在场学员的提问。魏兆惠教授在总结中强调,卢教授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卢教授的讲解拓宽了大家的研究视野,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内容充实有趣,让大家对禅宗语录及其句法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