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科研>> 学术会议>> 正文

华体会体 “2019汉语教育学术论坛——教师教育名家讲坛”与你相约

日期:2019-11-10 点击数:7

2019汉语教育学术论坛——教师教育名家讲坛

时间:2019年11月16日(周六)下午14:00—17:00

地点: 华体会体 逸夫楼报告厅

主办单位:华体会体 汉语教育学院、汉语教育研究所

热烈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演讲题目与演讲嘉宾

第一场:14:0015:15

主持人:华体会体 程娟教授

一、教师应该成为转变教育发展范式的促进者

演讲嘉宾:首都师范大学 孟繁华教授

二、以“行动研究”为抓手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刍议

演讲嘉宾: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孙德坤教授

第二场:15:2017:00

主持人:华体会体 姜丽萍教授

三、汉语国际教育的跨学科属性与研究生的学术训练

演讲嘉宾: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赵杨教授

四、基于关键事件的职前汉语教师语法教学反思研究

演讲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刘玉屏教授

五、浅议国际汉语教师教学能力框架

演讲嘉宾:华体会体 汉语教育学院 郭睿副教授

演讲嘉宾简介与报告摘要

一、首都师范大学 孟繁华教授

嘉宾简介

孟繁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教育学)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比较教育》、《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编委,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教育政策、教育经济与管理和教师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学制与义务教育年限”、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出版《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的系统分析》、《国际教育新理念》、《学校发展论》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报告摘要:教师应该成为转变教育发展范式的促进者

教育具有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建构生存方式的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进程,当前教师队伍处在“以人为资源”的第二阶段向“以人为本”的第三阶段发展的历程中,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育发展生态观的建立是人才培养范式转型的思想基础, 其中观念更新主要体现在由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由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由知识灌输到知识建构,将“学习共同体”作为思想来指导教育实践,呈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商,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抓手。

二、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孙德坤教授

嘉宾简介

孙德坤,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曾在华体会体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国马普心理语言学研究所、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日本爱知县立大学学习和工作,现为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语言习得、教师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法。专著有Developing “My Way”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Qualitative case studies of teachers’ 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等。在《世界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中国语教育》(日本)等发表《教师知识、叙事探究与教师发展》《国际汉语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通过语言表演提高日本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等论文。

报告摘要:以“行动研究”为抓手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刍议

汉语国际教育面对许多未知领域,而“后方法”时代教师的主体地位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自我反思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因此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培养应把这种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位置。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是一种面向教学实践、以问题为导向、教师自主展开的研究,连接理论与实践,是一种有效的教师发展模式,因此建议以“行动研究”为抓手,培养未来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探索能力。本报告将对这一模式予以探讨。

三、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赵杨教授

嘉宾简介

赵杨,剑桥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际汉语教育》期刊主编。研究兴趣为第二语言习得、生成语法、社会语言学、语言教育等,出版专著一部、译著两部、研究生教材一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报告摘要汉语国际教育的跨学科属性与研究生的学术训练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跨学科专业,涵盖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和管理学等学科,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要在研究生培养中得到体现,但贯穿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主线是学术训练。本文尝试论证汉语国际教育的跨学科特点,并通过分析汉教研究生培养过程和要求,梳理国外相关专业的经验和做法,论证学术训练对于这一学科的重要性。

四、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刘玉屏教授

嘉宾简介

刘玉屏,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语言教学、认知与习得开放研究中心主任,《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副主编。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社会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言生活变迁与正在发生的方言接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浙江省多外来人口城市语言使用情况个案调查”和国家汉办项目“全球孔子学院文化活动案例分享”等多项科研课题,出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语言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城市适应:农民工语言行为研究》三部著作,主编《国际汉语教师研究文献选评》,在《语言文字应用》、《修辞学习》等语言学核心期刊及其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编写对外汉语教材两部。

报告摘要:基于关键事件的职前汉语教师语法教学反思研究

本报告基于关键事件,从反思内容和反思质量两个维度对职前汉语教师的语法教学反思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职前汉语教师对语法教学的反思涉及语法教学各个环节及生成性事件;反思方式中主动识别多于被动应对,主动识别集中之处反映职前教师对于语法教学的关注点;反思层次以实践性反思为主,技术性反思次之,缺乏批判性反思。职前汉语教师对语法教学的反思呈现出“自我倾向性强”“问题意识强”“反思深度不足”等特点。基于这些研究发现,我们认为今后应加强对职前汉语教师的教学反思指导,引导职前教师树立对教学过程全面反思的意识,既要关注教学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要关注教学情境、学生等其他方面,既要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要注意思考教学中的成功事件,同时应指导职前汉语教师开展一定的教学反思研究。为增强职前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机构应为职前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职前汉语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并引导职前教师基于教学反思再次实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五、华体会体 汉语教育学院 郭睿副教授

嘉宾简介

郭睿,华体会体 副教授,教育学博士。2007年毕业至今,在华体会体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汉语教育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三教”问题,即汉语教师、汉语教学、汉语课程(教材)。在《华体会百家乐 》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著作有《国际汉语教师教学能力框架》《汉语课程设计导论》《汉语教师发展》等。

报告摘要:浅议国际汉语教师教学能力框架

立足国内外各种汉语课堂教学实践类型的需要,参考《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美国洲际新教师评价与支持联盟》《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能力标准:面对面在线及混合情境》等标准,本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和专家干预的等方法,先把国际汉语教师教学能力分为汉语教学认知能力、汉语教学设计能力、汉语教学实施能力、汉语教学管理能力和汉语教学评价能力等五种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分为34项具体教学技能,形成一个教学能力框架;同时也对一些教学技能进行了例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