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原创天地-> 正文

马来西亚亚辩会赛后感

发布日期:2006-06-04  作者:英语系 郑玉 点击量:

“这么快就结束了,回到原点,感觉一切就像一场梦。醒来后一些印象在模糊,一些感受在清晰。”

2006年5月,我和队友张睿、刘诗秋来到了赤道附近的南太平洋,参加在马来西亚举办的第十三届全亚大专英语辩论赛(All Asians Intervarsity Debating Championship)。记得当初决定要来时,很多事情摆在眼前:汇款、护照、签证、机票…本以为永远不可能做完这么多事,没想到一步一步都办完了。踏上南洋的土地,三个人心情很激动。

在新加坡辩论协会(SAID)主席Mr. Loke的帮助下,我们在比赛前四天来到了新加坡和他的参赛队伍一起辩论。每天的任务很重,上午我们去买著名的“海峡时报”看,下午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晚上到SMU(新加坡管理大学)接受辩论培训。记得第一天Mr. Loke让我们在两个小时之内阅览完海峡时报时,我们都乱了手脚。因为海峡时报不同于我们的China Daily,而是厚到卖废品都能卖相当价钱的报纸!几次之后我们渐渐发现了阅览大量信息的规律:集中注意力先把握大概新闻,再挑选重点(尤其是社论等有观点的)阅读并做笔记。说起来似乎容易,但只有多练才能培养成习惯。

由于SAID是一个不分年龄、不分学历的协会,所以我们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人,有刚参加工作的人,有在校大学生。大家为了同一个目的来到一起互相分享经历和经验,每个人都很友善都很上进。在辩论中,有一个朋友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她叫yizhen,虽然工作没几年但却有着很丰富的经历。她曾在酒吧、幼稚园工作过,现在要到当地小学教华语。她说:新加坡的华人有着很尴尬的处境,一方面英语不是最纯的,另一方面华语也说的很生硬,很多小孩根本不爱学华语,所以新加坡人缺少一种身份的认同。在整个旅程中,yizhen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她让我们对人生对世界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同时这里的训练也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辩论培训,每天高强度的“战役”使我们睡得很香,并且短短的四天时间,我和张睿都瘦了一圈!

5月6号,我们搭乘13个小时的巴士去往马来西亚的Langkawi岛。虽然新加坡很热,但新加坡的巴士却冷气十足,无备而来的我们不得不拿出海峡时报盖在身上遮挡冷气。厚厚的一打报纸总算也有了用武之处。



“年轻人在一起,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就像一把火,有了足够的空气就会越烧越旺。”

一到Langkawi,我便被人们的热情包围了。在旅店的大厅里,到处有不认识的人向我们打招呼。日本的、韩国的自然是不用说,还有当地的穆斯林,来自祖国大陆外研社的几个队,和台湾文藻书院的代表队。据统计,参赛队伍共有88个,来自12个国家或地区,甚至看到了来自遥远的也门的代表队!如果说刚见面时国籍被一问再问,那么接下来的一个礼拜里,国界似乎被遗忘了, BBQ Party, Cultural Night, Break Night Party…亚洲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一个梦想来到一起,辩论,狂欢,国家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在这一刻消融弥逝了。这些活动让我们认识了很多朋友,也向他们学到了很多。比如日本朋友告诉我们他们对中日战争的看法,马来朋友向我们讲他们在学校的生活,台湾同胞和我们交流两岸教育的差异和辩论的发展…透过媒体夸张的宣传,我们看到了人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感受,多了一分理解,少了一分误会。

在所有令人高兴的事情中,最让人兴奋的莫过于辩论本身了。5月8号正式开始了我们的第一场比赛。我们的辩题是:马六甲海峡的防御任务应该由使用它的国家分担。关于东南亚的事情我们之前关注不多,只知道马六甲海峡常有海盗袭击过往船只,所以只好凭借想象和推理上去辩。我们由东南亚国家大多是资源出口联系到海盗的危害,由很多海盗背后是国家支持的联系到该国的利益,由使用国的特点联系到可实施性…然而对手是马来西亚的学生,对马六甲海峡毕竟比我们了解,最终还是以2比1赢了我们。比完后,我们三个人分析了自己的问题。我发现,好的辩手应该做到不受他人影响,坚持自己的观点。否则就容易掉入对方的陷阱。

难忘的一场辩论

比赛到了第二天,前一天三场的辩论已让我们筋疲力尽,好在马来的咖啡很提神,三个人上战场时还是精神抖擞。这一天我们三场都做反方,也许是我们状态好,或者是我们擅长拆台,结果三场都赢了。

下午,刚吃完午饭的我们又被叫到会议大厅开始第三场辩论。辩题出来了,所有人都欢呼雀跃,因为这是大家关注已久的“移民法”。经过协商,我们与对手SABAH1从三个辩题中选了一个:非法移民应该被遣送回国。

经过30分钟的准备,我们坐在了比赛的房间里。对方是来自马来西亚沙巴地区的。他们说:非法移民让目的地蒙受了很大经济损失。对当地劳力市场构成很大竞争。并且还带来了各种传染病。马来人的英语语速很快,表达也很强。为了给我们造成困难,他们还把背景设在东南亚。

当我看到搭档刘诗秋上去讲的时候,我不由地感到很骄傲。诗秋平时很爱读书,日久了自然锻炼出一种很强的思维能力,成为我们队的诸葛亮。她上去先把对方的理论一一击垮,然后亮出我们的方案,事情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理论切合实际并带来好处。7分钟,诗秋精彩的演讲让裁判频频点头。二辩张睿是我们三个中反应最快的,她把我们的方案加以完善并且对对方的疑虑做了强有力的回答。轮到我时,我说:刚才对方说非法移民对对象国构成竞争,但我们想问,据你们提供的背景,很多菲律宾人、缅甸人非法引渡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相对发达的国家,这些人肯定是在本国生活不下去才到异乡求生的,所以他们本身并不具备太多技术,他们来到别国只会补充当地缺少的体力工种,对对象国只会有所贡献,而不会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有竞争。整整7分钟,我都很激动,我用我们定的方案一一否决了他们的论点,越说条理越清楚,声音也不断变大。

在比赛结束后,裁判对我说:Well done!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个人的夸奖,也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想,辩论最终看的还是思维,英语只是一种载体,内容才是All Asians的看点。

三天激烈的比赛结束了,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海边的沙滩等待午夜十二点宣布进入决赛的名单。结果出来了,但没有我们。八场比赛我们一共赢了四场,(再多赢一场就可以进入决赛了)这个成绩虽然没有让我们进入决赛,但却让我们成为了中国七个参赛队伍中最优秀的,也让很多人知道了北语,知道了辩论在中国的发展,知道了我们的辩论协会。



为期一周的比赛很快就接近尾声了,望着马来西亚的天空,心中不免有些惆怅,在这片天空下,有着最热情的笑脸,最激烈的辩论,和最了解你的队友。所以,当这一切都被封存于回忆中时,每个人都会感觉像在做梦。很多朋友,刚认识又要分别。告别时,我们唯一能说的,只是希望对方能继续辩下去,明年在首尔见。

“辩论是一种生活方式。”

记得新加坡的一家咖啡厅里,我们和Mr. Loke一次难忘的对话。

Mr. Loke是一位教英国文学的老师,一直致力于对学生潜力的开发,他认为,辩论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所以2004年,他成立了新加坡辩论协会(society for associated inter-tertiary debaters),他在新加坡的图书馆、咖啡厅、学校等地多次举办辩论活动和公众演讲,还到中国、美国等地推广辩论,(2006年,他受外研社杯全国辩论赛之邀来京作评审)甚至对海外来新加坡参加辩论比赛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和住宿等等。这一切,都是无偿的。

Mr. Loke告诉我们,辩论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你想问题更深入,看问题更能全面。在辩论的过程中,你还学会与人合作,交到很多难得的朋友。他还说,希望我们回到中国,回到北语后能更加积极地推广辩论,让更多人受益。而他本人,也打算于今年十月份来北语和我们办一个辩论“秋令营”。

想到这里,我不禁回想起北语辩论协会创始人学姐欧文敏的话:不管你用什么形式,就是要让别人学到你学的东西,把你的智慧献给社会,就是这么简单。

全亚大专英语辩论赛结束了,但梦还没有。有着这么多热忱的人支持我们,我相信,辩论在中国的发展必将势不可挡,越来越多的人将会从这种锻炼中获得新知培养能力。而我们也将尽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辩论的乐趣。让我用这样一句话作结语:We debate, there we are.

分享到:

热点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