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原创天地-> 正文

实习散记

发布日期:2006-06-20  作者:汉语学院 龚常庚 尹小刚 点击量:

——汉语学院汉语系、文化系留学生徽州、南京之行

徽州——传统文化的原生态研究基地

5月15日早晨6点40分,火车到达古徽州所在地—黄山市。清新的空气把同学们从疲惫中吹醒。学生班长清点人数,45名学生,全部准备就绪。地陪已在站外等候,一切紧张有序。汽车开动。整洁的南国市容吸引着同学的目光。

实习住所是东方假日饭店,距离著名的宋代老街只有百米之遥。因为“黄金周”刚过,正逢旅游低潮,显得非常清净。利用学生休息准备的短暂空隙,系主任赵雷与实习策划尹小钢老师交换意见,明确各领队老师的职责,强调种种细节,因为火车晚点,决定调整计划,上午直接去西递。

西递距东方节日饭店大约一小时的路程,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同学们到达西递时,实习团特聘的专业讲解,黟县前旅游局长程正太已经等候多时。西递是2000年程局长主持工作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他对西递的历史与现状是再熟悉不过了。

西递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一个传统的大家族,胡姓家族,聚族而居,以家族血缘为纽带,以孝悌为本,以儒家思想为基,兴家报国,生生不息,繁衍上千年,至今村中仍然大部分是胡姓。从课本上了解的遥远的生活方式,以一种具体的、固态形态展现出来,让我们的学生感到陌生又熟悉。

程局长带着学生绕过村口著名的胡氏牌坊,沿着高墙深巷,参观了村中最典型的民居。他让学生注意徽派建筑最典型的特点、实用功能、工艺水平,木雕、砖雕等等。学生在校听过实习讲座,看过影象资料,但是它们都无法替代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在“履福堂”,看着古旧的陈设,想象着古人的生活,有同学提出疑问:在这么封闭的环境中,古人是怎么持家致富的?程局长指着堂前对联说明了原因:“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根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徽州文化的传统就是把儒家思想贯穿到一切活动中,农耕、读书、出仕、经商,互相促进,良性循环,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功。

程局长一路讲解,一路与熟人打招呼,村民对我们说,第一次看见程局长给学生团体讲解。程局长也当过老师,讲解清楚,重点明确,因此吸引了很多其他学校的师生,我们形成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最后为了表示我们的感谢,尹小钢老师和系主任赵雷提议,把一本有50名实习师生签名的北语纪念册送给程局长留念。

下午的活动是讲座。演讲者是徽学研究的重量级人物,前安徽省旅游局长、黄山市委副书记、徽学学会副会长张脉贤教授。演讲题目为:徽州、徽学、徽商。张教授有丰富的国内外演讲经验,讲话声情并茂,很善于调动会场气氛,同学们反响热烈。张教授从徽州文化的形成、特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西方近代思想的相似性及区别,讲到徽学研究的意义,整个报告简练、紧凑,内容丰富,强调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上去认识徽文化,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徽文化有一个浅显的了解,以便于学生在研究中进行选择。

报告结束,赵雷老师做总结性讲话。张教授把自己特意为北语实习团写的几幅学习励志的字送给了前排的同学。会场气氛达到高潮,闪光灯不断,笑语欢声一片。上、下午的两位局长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态度认真、讲话热情,对自己的家乡、文化充满热爱。相信同学们在报告以外也会有所感悟,学习应该追求这种境界,所谓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

晚餐特别选在了有徽州地方戏曲节目表演的徽州饭店。在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的大堂中,同学们领略了黄梅戏的婉转清丽。韩国同学不甘寂寞,上台一曲吉他弹唱,赢得满堂掌声。

第一天的实习活动有张有弛,可圈可点。系主任赵雷与尹小钢等领队老师总结时认为,两位局长的表现上佳,把实习状态一下带到位。一天的活动节奏适中,避免了赶场的感觉,让学生有一定的细致观察、思考的机会,效果更好。实习先期策划准备中的设想取得预期结果。

5月16日 今天的活动是去黄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漕溪,实地考察黄山名茶毛峰的采摘、制作过程,感受茶农的实际生活环境。

漕溪地处偏僻,不太被人们注意,但在业内大名鼎鼎,是黄山毛峰茶原产地。因为没有现代旅游活动带来的人工修饰,这里可以说是真实的美丽。见惯北方的干燥多风,漫天浮尘,眼前的秀丽景色让学生很感意外。茶园在一片碧绿如镜的湖水彼岸,同学们分乘几条船前往,船上大嫂开始在船上对唱民歌,同学们也开始唱,颇有一种波澜不惊、渔歌对答的感觉。

到茶园后,茶园大嫂讲解采茶要领,示范表演,然后同学们进行了采摘比赛。在如画的风景中,在投入的劳动竞赛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浑然忘我的快乐。然后参观了制茶过程,最后品茶。听工作人员讲解了茶的饮用、种类、与养生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那种淡泊悠远的感觉,悄然而至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悟,都是在课本中体会不到的。

多年来留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但说到对留学生的教书育人却总是有些抽象。同学们对漕溪活动反应非常积极,可能说明了这类活动的必要性。它不仅仅是使学生明白“功夫在诗外”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明白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感受书本与实践结合的重要,动手的重要,合作的重要,生活中汲取智慧的方法。这些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肯定是大有益处的。领队老师们如是说。

5月17日 今天去探访龙川古镇。龙川也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自晋代建村,至今已有1600多年,聚族而居的胡姓家族已经传至第48代。徽州古民居讲究布局,重视与山水自然环境的关系,龙川可谓典型范例。龙川村中有一条天然小河,名龙溪,穿村而过,与两岸粉墙黛瓦的民居构成古朴的田园画卷。尽管同学们不太理解导游所说的“风水宝地”的玄妙之处,但是面对如此山清水秀的生活环境,看到古代人把实用与美学巧妙结合起来的智慧,大家还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龙川有号称“江南第一祠堂”的国家文物保护建筑胡氏宗祠,明代建筑,保存完好,集徽派的石、木、砖三雕艺术于一体,其中木雕有6000多件,有“木雕艺术博物馆”的美誉。祠堂里还有明代书画大家徐渭、文征明题写的匾额。同学们在这里了解了祠堂建筑的格局,功能,与风水理论的关系,家族取名的要求,与“五行”学说的关系。语言专业的同学对享堂东西两侧的浮雕隔扇产生了兴趣。隔扇上面的浮雕是按徐渭的荷花图制作,工艺精美,是祠堂内木雕的代表作。浮雕把荷花与其它动植物放在一起,通过汉语谐音的方式,构成富于寓意的图画。如荷与蟹组合,寓“和谐”,荷(莲)与青蛙组合,寓意“清廉”等。这些浮雕把儒家思想、行为规范、建筑功能、工艺技巧、语言习惯以复合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让同学们长了不少见识。

下午,去歙县徽州府治古城参观陶行知纪念馆。为了迎接北语实习团,纪念馆的左和平馆长做了细致的安排,还特别请了当地媒体专门来采访。左馆长根据实习团的要求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陶行知的生平、成长环境、历史贡献,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左馆长的介绍恰好说明了此次学生实习的两个契合点。陶行知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巨大影响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誉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强调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重视社会教育、主张学习与实践结合,这些思想都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不仅对今天的中国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对我们的实习团成员也具有启迪意义。我们的实习何尝不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过程呢。正如系主任赵雷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所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现了现代教育精神,而我们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所以说,让学生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国际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陶行知的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则涉及到实习的另一关注点。陶行知出生于歙县黄潭源村(也是近代大画家黄宾虹的出生地),家境贫寒,但是他能走出封闭的小山村,走向世界,成为影响一代人的教育家。就象徽文化环境产生的其他大家一样:黄宾虹、胡雪炎、胡适等,都有这个特点,既有传统文化的基础,又敏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这反映了徽文化的特点,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与时俱进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这还需要一个理解过程,但从实习意图来说,陶行知的学习,不妨可以看成是此次徽州之行的一个小结。

5月18日

上午黄山地区小雨,参观胡开文徽墨厂。

徽墨、胡笔、端砚、宣纸,号称文房四宝。徽墨是徽文化工艺类成果的代表之一,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胡开文徽墨厂还保留了两个传统生产工艺车间。在这里同学们观看了工人师傅手工制墨的全过程,有的同学体验了不停地挥动4公斤铁锤砸墨坯的感觉,有的同学制作了有自己手指印的墨留念,更多的同学在了解了文房四宝以后,在展览大厅挥毫书写,留下墨迹,用此亲密接触方式,结束了此次徽州文化之旅。

下午,实习团驱车前往南京。车窗外雨渐大。

晚上七点多点儿,实习团的两辆车到达南京夫子庙。这个有帝都遗风的繁华城市,把同学从皖南绿水青山的传统氛围中拉入到现代。为了让同学们深切感受这种跨越,晚餐特别选在秦淮河边的晚晴楼。从近于精致的餐具和繁复的程序中,同学们看到了“金陵帝王州”饮食文化的一角。

南京——历史的见证

5月19日 上午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在地,既是侵华日军江东门集体屠杀的遗址,又是遇难者丛葬地。整个纪念馆造型就像一座墓地,庄严肃穆。馆外有一条铜板路,铸着大屠杀历史见证人的足迹,签名、年龄,把已近70年的惨痛记忆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进入纪念馆首先是遗骨陈列室,里面是万人坑的表层和断层,陈列着1985年和1998年两次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遇难者遗骨。经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实习团的学生都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战争对他们来说只是停留在书本中的遥远而陌生的事情。直面20世纪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历史遗迹,他们内心感受到强烈震撼。尽管领队老师事先做了细致的工作,有的同学还是感到无法承受,同学们用的最多的词是“震惊”、“激动”,有的日本同学流下了眼泪。这次参观让同学们感受和思考的东西太多了。

下午拜谒中山陵。孙中山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历史功绩同学们有所了解。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历史的复杂局面让同学们理解时又有很多困难。面对气势宏伟的中山陵,通过讲解,同学们从牌坊、陵门额、祭堂门额上的题词似乎读懂了孙中山先生的博爱胸怀,天下为公的追求,民族、民权、民生的理想,天地正气的人格力量,看到了后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

晚上在江南酒店(?)就餐。同学们等来了他们最兴奋的时刻,联欢晚会。从未有过的经历,六天的朝夕相处,不同专业的交流,彼此之间的合作,让同学们学会了很多,感情加深了很多。大家准备得非常认真,配合得非常默契,节目精彩,表演投入,他们感动了老师,感动了饭店的观众,也感动了同学们自己。

10点30分,返京列车启动。

5月20日 火车上。

还有两个半小时到北京。系主任赵雷和尹小钢等领队教师回顾了几天来的活动,又谈到实习讲座、实习中讲解,实习报告等话题。大家总的感觉是活动安排有张有弛,节奏适度。点线面结合,既照顾信息量,也有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整个活动都在实习领队教师的控制之中。在内容安排上,以文化发展为脉络,思路清晰。徽州之行,体现从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中理清核心内涵,理解文化传承的内在关系;南京安排,选择中国近现代最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引导学生去看一个古老民族历史文化的变化。在活动内容的跳跃中,使同学们从总体上产生联想。从学生们的反映中可以看到,实习策划时的预期设想与实际结果比较吻合。很多同学都说,来时实习的目的并不是很明确,也没有很大的期望,所以没有想到收获这么大,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很多同学来中国后很少外出旅行,主要是担心自己处理不了旅行中的困难,这次学校帮助学生解决了一切个人旅行中的困难,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实习考察,收获很大,终生难忘,感谢老师,感谢学校。学生的说法让老师很振奋,也给老师很多启发。

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教育要重视过程,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看学年的考评成绩,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受用终生的东西,使他们在回首大学生活时永远难忘。留学生不仅是语言学习者,他们更是文化学习者和文化交流使者,当他们在回首北语的大学生活时,能有一些终身难忘的记忆,能从这些回忆中感受老师和学校的关爱,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学业的真谛,那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

分享到:

热点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