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北语人物-> 正文

承担越多 人生越有价值——援疆干部、汉语学院教师姜大珺专访

发布日期:2018-01-11  作者:本报记者 李坤 点击量:

每年都有这样一群人,离开繁华都市的工作和生活,前往新疆、宁夏、云南等地援边支教。姜大珺就是这一群人中的一个,希望通过援疆支教承担更多的责任、体现更高的价值。

初见姜大珺,多数人都会以为他是军人:身姿笔直、腰杆挺拔、面容严肃。从未有过从军经历的姜大珺非常信奉军人作风——纪律和服从。“人生来是有使命的,要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新疆支教的三年应该是我命中注定要完成的使命,而且是一定要做好的使命。”


两年雨季


2007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毕业的姜大珺来到北语汉语学院,开始汉语教学的生涯。由于读博士之前有五年多管理经验,刚进入北语工作一年的姜大珺就被派往泰国任曼谷学院中方院长。

北语曼谷学院是华体会体 在曼谷的分校,进行的是学历教育,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姜大珺希望构建一个立体语言环境,他会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多说汉语。“要专业系统地进行汉语教学,并且要根据形势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他主动自学泰语,对比泰语和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异同,让学生学习时更加高效。中国文学作品中包含了汉语独特的思维和艺术特征,在他的带领下,曼谷学院增设了文学课和古代文化鉴赏课,同时进行了课程和教材的调整与改革。

除了教学,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是姜大珺重要的工作内容,“汉语是媒介,文化是内涵,通过汉语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姜大珺鼓励泰国汉语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根据每位老师的才艺开设不同的“文化才艺课”,这些做法改变了以前偏重技能课而忽略中华文化传播的情况。“汉语教育发展迅速,我们应该改变大学独揽的模式,把交流推向全社会。”举办文化知识竞赛、开办中国文化讲座、邀请当地居民一起过中国传统节日,姜大珺希望通过加强民间交流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助力。

2010年,姜大珺从泰国归来,回到汉语学院留学生的课堂,有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和管理心得,“我们秩序比较差的班级都交给姜老师,姜老师很有办法。”同一教研室的全军老师笑着说道。


三年风沙


20148月中旬,姜大珺再次接到外派任务,到新疆支教,当时距离爱人预产期还有一个月,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当时负责沟通此事的人事处王旭老师回忆:“条件比较艰苦,所以人选必须是男性党员、有管理经验和外派经历,合适的人选本来就很少。当时姜老师坚定的口气我现在都记忆犹新,他说‘没问题,需要我,我就去。’简单的九个字定了人心。”9月,孩子出生。10月,他踏上了去新疆的旅程。“不会觉得不舍吗?”“当然会,但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先大家后小家,组织需要我才会要我去。”

姜大珺支教的学校是位于新疆南部阿拉尔市的塔里木大学,阿拉尔接古龟兹国首都,真正的祖国边疆,塔里木大学又地处阿拉尔市郊区,“那里直直的路通向天边,路两边空空的,完全没有城市的感觉”。北京飞乌鲁木齐、乌鲁木齐飞阿克苏、阿克苏乘车到阿拉尔市,一共需要十几个小时。迎接姜老师的除了塔里木大学师生热切的期盼还有新疆恶劣的气候,本来适应性很强的姜大珺真正开始边疆生活的时候还是产生了很多不适症状,温差大、风沙大,感冒时好时坏、鼻炎一直不好,不太喜欢吃牛羊肉的他还需要尽快适应新疆的饮食习惯。

身体、生活上虽然多种不适应,但姜大珺马上开始了工作,站上讲台,面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异域的面孔,感觉自己也成了“少数民族”。学生们汉语基础相对薄弱,但是真正了解了这群孩子,就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单纯朴实、好学认真。姜大珺将“文化融合”的理念贯穿教学过程中,“文化产生语言,语言促进文化,两者相辅相成,语言和文化更是消除陌生和隔阂最好的办法”。长时间相处,感情越来越深,支教期间,姜老师还在塔里木大学资助了两名少数民族学生,为他们提供生活费用,关心他们学习的情况。

除了日常教学,姜大珺担任人文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和科研。他努力牵线搭桥,加强塔里木大学和其他各地高校的学术交流,邀请北语和国内外教授到塔里木大学讲学,并鼓励塔里木的师生走出新疆学习。他还努力搭建各种学术平台,“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工作站”就是那时成立的,将北语边疆研究中心与塔里木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连接起来,专门从事边疆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工作,同时帮助塔里木大学培养科研团队。

在姜老师努力下,塔里木大学和外界有了许多深层次交流,和北语多个学院、部门也建立起联系。塔里木大学多名教师在姜老师的联系下参加了北语主办的“年轻骨干教师培训课”,还有一些教师来到北语攻读博士或硕士。姜大珺希望尽自己所能帮助塔里木大学培养更多高学历人才,从根源上解决支教学校教育落后的问题。“其实这些早已经远远超出了姜老师的工作内容,他工作特别积极主动,是一个干实事的人,我们受益良多。”一位塔里木大学的老师说。

用心付出所以心意相通,姜大珺和这里的许多人结下了深厚友谊,“被信任是一种奇妙而骄傲的感受。”姜大珺还有许多“球友”,白天教课、兼做行政工作,晚上备课,工作忙碌充实,唯一的休闲就是踢足球。“从来没有汉族老师和我们这样一起玩,我们都可喜欢他了。”一位维吾尔族的学生说。学校足球比赛,姜大珺作为唯一一个汉族选手加入人文学院代表队。他发现一起踢比赛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加深了解和增强信任的渠道,“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才更容易了解他们。”

三年边疆风沙,新疆的夜很凉但星光很亮,与姜大珺密密麻麻的笔记珠璧交辉。姜大珺积累了很多对边疆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一手资料异常珍贵。


一生牵挂


本来在2016年初,第一期一年半的支教时间已满,姜大珺可以回到北京,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人身边。但是,北语需要派出接力者继续支教的工作,一时没找到合适人选,询问姜大珺是否可以再任职一届,姜大珺考虑一下又是义无反顾地答应了,又是一年半。

采访过程中姜老师会操着一口“羊肉串味”的新疆普通话学说和新疆当地朋友的谈话内容,他说这样容易和他们亲近;谈起一起踢足球的“小伙伴们”,姜老师严肃的脸上多了许多笑意;说起班上的学生,姜老师如数家珍。谈起这些,姜大珺脸上闪着别样的光芒,“我是真正爱上了新疆这片热土”。姜大珺的付出得到了组织上的肯定,新疆兵团授予他“第八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荣誉称号并记功一次。

学校组织部张政老师曾受委派去新疆探望过姜大珺,“那里条件确实艰苦,但他从来没有过任何抱怨,更没提过任何要求。他很敬业务实,但却很低调。”姜大珺自己说:“本来就不是去享福的,有好多事情要做,三年很长也很短。只是有些愧对家人,这三年没在他们身边,不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应该能教会我的孩子责任和承担。”做得多说得少,对待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也是如此。“他有一个严肃的外表和一颗柔软的心。”有位同事这样形容姜老师。

现在姜大珺依旧回到留学生课堂教汉语,不变的是同事眼中豁达直率、喜欢助人的性格和严肃的外表下那颗柔软的心,但他心里多了许多牵挂。支教期间,姜老师促成北语出版社和塔里木大学双语中心合作编写出版针对南疆维族中小学生的维汉双语教辅科普读物系列丛书,计划覆盖整个南疆地区中小学,进而拓展到整个新疆地区。姜老师时时关注着合作实施进度。

姜大珺还在阿拉尔托海乡认了一门维吾尔族亲戚。支教期间,姜大珺帮助他们联系专家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和产品销售渠道的指导,还供给他们的孩子上学资料和生活费用。每逢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节日,他们也会邀请姜大珺去过节。现在,他们还经常互通电话聊天。

姜大珺回来后,许多人问他,支教能改变什么?支教又能收获多少?姜大珺的回答是,或许一时改变不了太多,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坐而论道还不如去看去听去做,对人对事只要用心,终有一天能看到改变,至于收获,不是为了自己收获多少而去支教的,但却收获了一生的牵挂,感觉自己的生命有了更高的价值。

“再有外派任务还会去吗?”

“看需要,需要我,我就去。”


1姜大珺

分享到:

热点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