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首页>> 行业资讯>> 正文

    翻译工作者要为中华文化高质量走出去作贡献

    发布日期:2022-12-03 作者:王淙 点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各行各业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各自领域凝聚智慧和力量,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径。翻译工作者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传播在理论层面的体系化构建,应该是当前全国翻译工作者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是中华文化高质量走出去过程中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题”,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战略任务之下的具体命题。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给新时代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传播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机遇、新挑战,要求我国翻译工作者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实现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理论的高质量构建,才能强有力推动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的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中华文化高质量走出去之“道”,也是翻译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我们不仅要在提高翻译话语能力即翻译的“术”上下功夫,更首先应该在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层面开展“道”的追求。“道”建立了,“术”才有了依据和发生流行的根本。“道”是木之根、水之源,而“术”的呈现方式可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翻译工作者面临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的新形势,承担起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任务,于实践中发现“道之不存”、“道”欠体系的问题,并产生构建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理论体系的设想,随之向内、向外求索既有理论的深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创新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翻译传播理论体系,同时推陈出新,是对时代命题的最好回答。

    要构建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理论体系这个“道”,首先要解决好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的宗旨、任务、目标,其次要确定主体、受众、内容、种类,还要研究方法、路径,同时也不能忽视效果评价。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是宗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是任务,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是目标。

    主体应该包括官方和民间翻译传播力量,尤其要发挥翻译专家、高校学者、翻译公司和出版社的作用,也应积极吸纳其他有识之士和社会资金助力这一伟大事业。对受众加以分析,精准定位受众群体,确定翻译传播策略和方法,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之关键。从古往今来浩繁的传统文化典籍中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择选最优秀者并加以分类翻译之、传播之,是这项事业的内容工程。

    “志以道宁,言以道接。”新时代的翻译工作者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时代责任,于传承中创新,体现当代中国人的气质和风范。在翻译传播途径上,以官方渠道为中心,发挥民间渠道“短、快、灵”的特点和优势,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成立体多元的传播体系。

    好的出发点,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构建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理论体系,必须要把效果评价包括进去。用效果评价倒逼翻译传播质量,是防止滥竽充数、实现高质量翻译、高质量传播的重要抓手。

    构建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理论体系是一项大工程,在各行各业你追我赶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必然是时间紧,任务重。但是“得时无怠,时不再来”,“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国的翻译工作者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心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团结一致,勠力同心,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共同投身这一伟大事业,促进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传播高质量发展,回答好时代之题,这才是“大道”和“道中之道”。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21K008)和西安翻译学院2021年度校级科研重大专项项目(2021Z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教授,陕西颖创跨境贸易研究院院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