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新闻网7月21日电(通讯员 王身钢 摄影 梁诗)在 “一带一路” 倡议深入推进,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华体会体
应用中文学院 20 余名来自波兰、德国、俄罗斯、日本、泰国、印尼等国的留学生,在学院党委周鑫书记、副书记白浩及任课老师梁诗、王身钢带领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此次研学旨在让海外学子深入体验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提升中文水平,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脉络,其中江南电缆的参访成为关键一环,为留学生们揭开了 “中国制造” 的神秘面纱。



展厅探秘:回溯企业成长之路
展厅内,江南电缆的发展历程徐徐展开。从早期的手工制作工具到如今的智能化生产设备,每一件展品都见证了中国电缆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留学生们看到,科技创新如何赋能传统制造业,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印尼留学生黄杰利感慨:“这些展品让我看到了中国制造业在科技助力下的崛起之路。”




深度交流:“中文 + 职业技能” 拓新路
交流会上,江南电缆领导对留学生们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同学们也积极发言,表达了对中国文化和 “中国制造” 的浓厚兴趣。俄罗斯留学生李欣悦说:“我希望通过学习中文和职业技能,未来能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和职场。” 这场交流让留学生们认识到,要想在中国的职业舞台上绽放光彩,必须不断提升 “中文 + 职业技能” 的综合素养。




车间实践:领略制造精密严谨
戴上安全帽,同学们走进电缆生产车间和检测中心,亲身感受现代制造业的先进魅力。在生产车间,同学们严格遵守规定,佩戴安全帽,井然有序地跟随着技术人员的步伐,穿梭于各个生产区域。巨大的厂房内,一排排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电缆卷盘在机械臂的精准操作下灵活地收放着电缆,整个生产流程有条不紊,展现出中国制造业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自动化水平。同学们边听技术人员深入浅出的讲解,边不时发出惊叹之声,他们对各类电缆的生产环节有了初步却清晰的认识,从原材料的筛选、入厂检验,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控,再到成品电缆的包装、运输,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严谨的工艺标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检测中心,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江南电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科学严谨的检测流程。在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还亲自体验了一回 “质检员” 的工作,通过专业设备对某种电缆绝缘层样品的性能进行实际检测操作,最后每位同学都收获了一份印有自己名字的检测报告,这份独特的 “奖状” 让大家成就感满满,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产品质量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关键作用。在参观过程中,面对各类专业术语,如 “电阻”、“电压” 等,同学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所学的汉语知识,积极向技术人员请教、反复交流探讨,不仅弄懂了这些术语的具体含义,更深刻认识到在 “汉语 + 职业” 学习道路上,自己仍需不断努力,精进汉语水平,才能更好地融入中国职场环境,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文化体验:青花瓷上的中国印记
公司精心安排的青花瓷绘画体验课,让留学生们在艺术创作中感受中国传统工艺之美。在陶瓷坯体上描绘图案,不仅考验着他们的耐心与创意,更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体会。当他们将绘制好的青花瓷花瓶与江南电缆的铜线编织 “花” 相结合时,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这一刻完美展现。波兰留学生苏菲兴奋地说:“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亲身践行。”
江南电缆之行,为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 “中国制造” 的窗口。他们在这里见证了科技创新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体会到了 “中文 + 职业技能” 学习的重要意义,也在文化与科技的碰撞中,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新可能。相信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他们在 “一带一路” 的宏大叙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成为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
编辑:陈思远
审校:姚美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