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民经济形势分析与2023年展望

作者: 时间:2023-03-03 点击数:

目录


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回顾与2023年展望

一、工业生产形势回顾与展望

(一)工业生产形势回顾

(二)2023年工业生产形势展望

二、投资形势回顾与展望

(一)制造业投资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

(三)基础建设投资

(四)2023年投资展望

三、消费形势回顾与展望

(一)2022年消费形势的特点

(二)2023年消费形势展望

四、进出口形势回顾与展望

(一)2022年进出口总体情况

(二)2023年进出口形势展望

五、经济增长的回顾与展望

(一)2022年经济增长形势回顾

(二)2023年经济增长形势展望

六、价格形势回顾与展望

(一)2022年价格走势的回顾

(二)2023年价格形势展望


专题一:2022年金融运行回顾与2023年展望

一、2022年金融运行回顾

(一)社融规模保持多增,企业中长期信贷需求增加

(二)宏观杠杆率升高后企稳

(三)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

(四)利率水平整体下降,货币政策保持稳健

(五)金融监管不断完善,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二、2023年金融运行展望

(一)社融增速稳中有升,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增大

(二)利率水平继续保持地位运行

(三)人民币汇率将于波动中稳步回升

(四)宏观杠杆率涨幅回落

(五)强化银行业监管力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专题二:2022年财政运行回顾与2023年展望

一、2022年财政运行回顾

(一)财政收入

(二)财政支出

(三)政府性基金收支

(四)地方债务

二、2023年财政运行展望



2023年中国经济运行 主要指标预测表




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回顾与2023年展望


2022年全年,中国经济都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之下,年初的各地封控到年中的干旱缺电,到年末的放开疫情管控后的第一波冲击,无一不在考验着中国经济的韧性。所幸中国经济经受住了这一连串的冲击,2022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2亿元,同比增长3﹪,按年均汇率计算,折合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将在面对需求波动,供给冲击,外部环境异常复杂中逐步修复回升,预计全年能够实现大概率实现4.2-4.5﹪的增速。


一、工业生产形势回顾与展望

(一)工业生产形势回顾


2022年工业生产呈现波动中下行的趋势。20222月受稳增长政策的推动,高基数效应的影响,以及务工人员就地过年等一系列措施的保障,工业增速实现了年内12.8﹪的最高增速。随着3月开始疫情的急速恶化,疫情防控趋严,工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20224月时工业生产增速突降至年内最低的-2.9﹪。其后,随疫情好转以及政策的调整,工业生产逐步有所修复,呈现出上升趋势,直至10月。从季度来看,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一季度实现了同比6.5﹪的增速;前两个季度实现了3.4﹪的增速,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9﹪,全年实现3.6﹪的增速。2022年的工业生产上半年主要受到疫情突发多发的不利影响,使得前两个季度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波动幅度较大。第三季度开始受2021年年中低基数的影响,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回调,并在各项稳增长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不断的恢复。第四季度因疫情以及防疫政策调整后的适应过程,工业生产再次受到冲击(见图1)。



1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2工业分门类当月同比(﹪)



3工业分门类累计同比(﹪)
分三大门类来看,在月度波动上,制造业当月同比数据显示出与工业生产变化趋势高度相同。第三季度整体工业生产的恢复虽有制造业恢复的贡献,但主要还是因财政政策刺激下公共服务业生产快速恢复的支撑。整体上看,如图3所示,2022年采矿业全年实现7.3﹪的增速,高于工业增速3.7个百分点;公共服务业全年实现5.0﹪的增速,高于工业增速1.4个百分点;制造业全年实现3.0﹪的增速,低于工业增速0.6个百分点,是工业生产的主要拖累因素(见图2和图3)。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5﹪、6.3﹪,增速均较工业增速快。随着疫情防控的调整,国民经济整体的恢复,以及政策对产业结构提升的关注,高技术产业对整体工业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2023年工业生产形势展望


展望2023年的工业生产形势,积极因素有:首先,疫情防控的调整,将有利于较少因此带来的不确定性,极大地改善工业生产复苏的前景。其次,随着投资形势的恢复,特别是民间投资形势的恢复,将有助于工业生产的稳定;再次,政策的持续重视。财政政策积极、加力,金融政策的专项扶持,以及科技政策上对高新技术产业国有化替代的加快推进都将有助于我国工业生产的持续向好。另一方面也需注意到,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持续的扩张的空间在逐步缩小,叠加房地产行业恢复尚需时日,以及外贸出口的不确定性仍在加大,以及美元持续加息的预期有所减弱都将一定程度上负向影响工业生产。最后,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4038.5亿元,同比下降4.0%。利润的下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2023年工业生产的增长。综合上述所有因素,预计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年能够实现5.3﹪的增速。


二、投资形势回顾与展望


中国2022年投资形势,以月度同比数据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来看,全年固定投资呈现出逐渐下滑最后企稳的特征。20222-12月投资情况如图4所示。



4投资领域累计增长速度()
2022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高于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4.9﹪的增速。分季度来看,第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9.3﹪,第二季度累计同比增长6.1﹪,第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5.9﹪,第四季度累计同比增长5.1﹪。分投资领域来看,总体上制造业投资增速和基础建设投资是稳定投资的积极因素,而房地产领域的投资除去2022年年初有明显增长外,全年都处于不断下滑的趋势中。2022年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长9.1﹪,低于2021年的13.5﹪增速;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显著高于20210.4﹪的增速;房地产投资增长-10.0﹪,较2021年下滑了14.4个百分点。2022年投资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


(一)制造业投资


制造业投资方面,虽然制造业投资在增长速度上与过往年份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能保持在5﹪以上的增速,制造业投资功不可没。其中,又以高技术产业投资,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快增长有关。如图5所示,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呈现下降并企稳的态势,但是全年能保持了22.2﹪以上的高速增长,是稳定投资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在政府大力增强制作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的贷款,同时财税方面加大了有关科技创新的税前扣除力度,有力的促进了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



5高技术投资月度同比数据()
但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到民间投资的情况延续了2021年的逐月下滑趋势,整理上并没有明显的改观。2022年全年民间投资累计同比增长0.9﹪,较2021年下滑了6.1个百分点,显著低于整体投资增速,表明私营企业投资信心不足。从年内情况看,从20212月的11.4﹪,下滑到12月的0.9﹪,降幅达到了10.5个百分点(见图6)。相比于2021年的民间投资19个百分点的降幅,在波动幅度上有所收窄,但仍低于疫情前的水平。由于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高达55﹪以上,民间投资的乏力严重拖累了整体投资的速度。一方面,受疫情发展不确定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投资的信心;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在,并有扩大的态势,更进一步地降低了投资者的热情。



6民间投资月度累计同比()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


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前期房地产调控政策、居民收入以及市场预期的影响,由20223月的增长0.7﹪,4月增速由正转负增长-2.7﹪,一直下滑至12月的-10﹪,下滑程度不断加深,全年共计下滑了13.7个百分点。
从房地产投资领域的先行指标来看,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全年无正增长,由20222月的-12.2﹪,下降到12月的-39.4﹪。与房屋新开工面积变化趋势相同,房屋施工面积指标也呈现逐月下滑趋势,从年初2月的1.8﹪,下降到12月的-7.2﹪,降幅为9个百分点。房屋施工面积与房屋新开工面积与房地产投资趋势高度一致。与上述房屋施工面积与房屋新开工面积指标的变化相反,房屋待售面积稳步提升,由年初2月的8.8﹪,提高到12月的10.5﹪,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在不断积累。另一方面,房屋竣工面积增速虽在年内仍未实现正增长,但在保交楼等多项政策的保障下,在年中8月时实现了降低减少的态势(见图7)。



7房屋建设相关趋势()



8 商品房销售面积与商品房销售额增速(﹪)
如图8所示,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24.3﹪,商品房销售额增长-26.7﹪,呈现量价齐跌的态势。两者均延续了2021年的变化趋势,并在下降的程度上进一步加深。
从土地相关指标来看,三个指标在2022年第四季度时呈现出一定的趋稳态势,但全年土地成交价款以及土地购置面积仍未实现正增长。土地购置费方面,虽有城投公司拿地托底的因素,在6月时实现了平稳趋势,但年末12月也仅实现了-5.7﹪的增速(见图9)。



9土地相关指标增速(﹪)
综合起来,房地产投资领域在2022年第四季度呈现出一定的趋稳态势,但恢复正增长仍需要时间。


(三)基础建设投资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通过新增专项债券加快发行以及用好2019年以来结存的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额度,新增6000亿元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多项财政与金融政策的相互促进下,全年实现了9.4﹪,高于制造业投资9.1﹪的增速,对稳定投资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改变了基础建设投资在2021年时的下滑趋势。


(四)2023年投资展望


第一,制造业投资仍能保持较快增长,并且稳中有降。制造业仍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在当前紧张的国际环境下,必须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投资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的稳定增长。政策支持上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第四季度的降息,以及设立的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都将有助于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受外需回落的影响,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仍在修复中,将会对制造业投资产生下行压力。
第二,房地产领域投资恢复仍需观察。2022年的房地产领域受到一系列负向因素的影响,以及住户部门负债率已经高位运行,以住户贷款/当年住户收入计算2021年末我国住户负债率已达143.5﹪。合并居民收入受疫情影响仍处于恢复中,总体上房地产领域需求端的情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房地产金融领域利好不断,有利于提振房地产企业信心,促进房地产市场一定程度修复。综合来看,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对2023年的整体投资拉动有限。
第三,基础设施投资或将继续保持中速增长,但难以维持2022年的增速。在能源、水利、交通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仍将是2023年的重点。在2022年第三季度以来,政府专项债不断扩容,政策性金融工具持续支持下,实物工作量将加快形成,有助于2023年稳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但需要注意到,2022年在财政政策不断推进下,2023年财政政策工具在增量方面将难以维持2022年的力度,因此,2023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将较2022年有所放缓。
第四,民间投资较大概率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由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相应减少,有利于修复民间投资者的信心,促进民间投资企稳回升。但随着2022年我国出现人口负增长,劳动力成本将不断提升,在加之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以及外需回落和民间房地产企业仍处于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过程中,民间投资短时间内难以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
综上所述,在一系列正向和负向因素的影响下,2023年的投资形势仍将在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带动下,保持平稳增长,预计2023年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在5﹪左右。


三、消费形势回顾与展望

(一)2022年消费形势的特点

2022年的消费形势,以月度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来看,如图10所示,呈现出波动下行的趋势。



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 ()
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0.2﹪,相比于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的增速,下滑了12.7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收入受疫情管控影响较深,累计同比增长-6.3﹪,极大的拉低了消费的增长;商品零售累计同比增长0.5﹪,除5月增长-0.7﹪外,全年实现了正增长。
如图11所示,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月度名义同比来看,月度最低值出现在20224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1﹪,其中,餐饮收入同比名义增长-22.7﹪,商品零售名义同比增长-9.7﹪。其后虽然随着疫情缓和,消费及其分项的增速有所回升,全年的最高值出现在20228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5.4﹪,其中,餐饮收入同比名义增长8.4﹪,商品零售名义同比增长5.1﹪。其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名义增速又再次急转之下,在2022年年末的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名义同比增速-1.8﹪,其中,餐饮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4.1﹪,商品零售名义同比增长-0.1﹪。
数据上直观的显示出,消费呈现波动下行,与疫情的影响高度相关的趋势。



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名义同比()
第二,从城乡消费的角度看,乡村恢复好于城镇。2022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与上年基本持平。分季度看,全年三个季度乡村市场销售表现好于城镇。第一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于城镇0.3个百分点,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降幅分别较城镇小0.60.7个百分点。
第三,2022年全年网上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4.0﹪,低于202110.1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6.2﹪,低于20215.8个百分点。如图12所示。对比之下,网上零售额增速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高4.2个百分点,可见疫情之下,网上消费的发展对全社会消费有重要的稳定作用,但其增长速度上也因失业率的高企,居民收入增速的下降有所放缓。



12网上零售额累计同比()
第四,从消费品方面看,汽车类消费成为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的严重影响,部分汽车企业生产受阻,供应链受到冲击,冲击了汽车消费。20226月后在一系列密集政策的刺激下,汽车类消费大幅攀升,带动整体消费的回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边际效应在减弱。
与消费支出情况相对应,2022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也呈现出波动下行趋势。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累计实际增长5.1﹪,前值为(8.1﹪)。2022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累计实际增长3.0%,比一季度放慢2.1个百分点。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累计实际增长3.2﹪,比上半年略微回升0.2个百分点。2022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增长2.9﹪,比前三季度略低0.3个百分点,总体上低于全年GDP增速0.1个百分点。可见,伴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居民收入的下降的速度更快(见图13)。从图中也能明显看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这与农村消费恢复情况好于城镇消费是相对应的。整体上来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和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要低于GDP增速。这又与失业率数据相互印证。在失业率一度冲高并降低后,截止至202212月,全国就业人口调查失业率(16-24岁)仍高达15.1﹪。失业率的高企与可支配收入的减速是消费波动下行趋势背后的根本原因。



13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


(二)2023年消费形势展望


展望2023年的消费形势,有利的方面在于:首先,低基数效应的影响。2022年全年的消费一致处于低位,在疫情防控调整后的2023年将使得消费增速有较大提升。其次,服务业消费将得到极大的恢复。整个疫情期间,接触类的服务业受到巨大的冲击,随着疫情的好转,餐饮、旅游等服务业将逐步回归常态。再次,各种政策的刺激。2023年刺激消费将是政策的着力点。随着一系列稳定消费基本盘的政策出台,将能够对消费形成一定程度的刺激。另一方面,不利因素在于:第一,人口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口已经呈现负增长。人口因素对消费抑制作用在不断的显现。第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降低也不利于消费的全面恢复。随着居民防风险意识的增强并叠加银行理财破净值,在收入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居民存款急速上涨,短期内这种避险储蓄难以改变,进而会一定程度上冲击消费。第三,不同消费品的增速将继续出现分化。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形势没有根本转好之前,选择性消费的增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同时,根据从收入结构看,2022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速低于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速,不同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的不同也会加剧不同消费品消费的分化。
综上所述,可以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逐步走高后趋于平稳,但短时间内受收入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恢复到疫情之前。202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将在6.0﹪左右。


四、进出口形势回顾与展望

(一)2022年进出口总体情况


2022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整体上实现了稳定增长,但在2021年高基数效应,海外需求不断收缩以及国内需求减弱的影响下,走出了前高后低的趋势。
2022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4﹪,低于2021年增速25.4个百分点,呈现出明显的下滑。其中,全年实现出口总额3.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0﹪;进口总额实现2.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1﹪,相比于前值两者均有所下降。全年贸易顺差累计8776亿美元,增长30.9﹪。总体上外贸对宏观经济形成了一定的支撑。
从月度数据来看,如图14所示,2022年上半年外资整体上呈现波动状态。随时间进入8月,外贸增速急转直下,到10月由正转负,截止202212月,进出口总额增速为-8.9﹪,出口增速为-9.9﹪,进口增速为-7.5﹪。整体上前高后低的趋势十分明显。由于出口下降幅度整体上小于进口下降幅度,导致贸易顺差并没有快速下降(见图15)。



14进出口当月同比增速()



15贸易顺差当月值(亿美元)
1)出口方面
2022年出口增速分季度看,2022年四个季度增速分别为15.8﹪,12.9﹪,9.99﹪,-6.81﹪。整体上呈现出不断下滑趋势,并在第四季度出现负值。2021年出口形势较高,对2022年形成一定的高基数效应,导致出口压力较大。另一方面,随着美元加息的节奏不断推进,以及生产线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出口的压力。如图15所示,整体上中国的几大主要贸易伙伴的美国、欧盟、日本三国的制造业PMI指数呈现下滑趋势,欧盟制造业PMI20227PMI低于荣枯线,为49.8,并在12月录得47.8;美国制造业PMI202211月开始低于荣枯线,至12月录得46.2;日本制造业PMI11月开始低于荣枯线,至12月录得48.9。可见,外需的减弱是我国出口减速的一个重要原因(见图16)。



16美欧日制造业PMI指数
从出口对象来看,2022年中国对美国、东盟、欧盟、日本的出口总额分别实现了5817亿美元,5672亿美元,5619亿美元,1729亿美元,分别实现同比增长1.2﹪,17.7﹪,8.6﹪,4.4﹪。虽然美国2022年仍是我国第一大出口贸易伙伴,占比达到了16.2﹪,但增速上却是最低的。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已经在外贸领域有所呈现。中国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为东盟,占比为15.6﹪,仅比美国的占比低0.6个百分点,趋势上东盟很可能在2023年成为我国的第一大出口贸易伙伴。
2)进口方面
受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2022年进口整体形势表现欠佳。从月度来看,在20223月进口当月增速出现负值(-0.1﹪),其后,虽在5月有所冲高(4.1﹪),但从6月开始一直处于低位。10月开始再次出现负值(-0.7﹪),并进一步下降为12月的-7.5﹪。从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变化趋势来看,与进口的变化有较大的相关性。如图17所示。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在2022年年内的每一次下降,都与进口形势的变化相一致。



17中国制造业PMI指数
从进口对象来看,2022年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的进口总额分别实现了4081亿美元,2854亿美元,1776.4亿美元,1844.97亿美元,分别实现同比增长3.3﹪,-7.9﹪,-1.1﹪,-10.2﹪。东盟作为我国第一大进口贸易伙伴,占比达到了15﹪。
从进口商品类别上来看,如图18所示,受各国流动性收紧导致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回落以及国内主要市场需求收缩的的影响,2022年大宗商品全年均未实现正增长。平均来说,2022年铁矿砂进口平均增速为-3.2﹪,原油进口平均增速为-3.7﹪,煤及褐煤进口平均增速为-13.9﹪,天然气进口平均增速为-9.1﹪,钢材进口平均增速为-18.7﹪。食品类进口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除20222月粮食进口同比累计增速实现了0.6﹪的正增长外,全年粮食进口平均增速为-6.9﹪。特别是,全年肉类进口平均增速为-29.8﹪,下降程度为大宗商品进口增速的最大值。



18部分商品进口累计同比增速()


(二)2023年进出口形势展望


出口方面,整体形势上不容乐观。积极因素虽有疫情形势的好转,全社会复工复产,产业链和供应链进一步修复,从生产角度能有效地保障出口生产。政策上也有不断稳外贸的政策出台。另一方面,随着东盟在2023年将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出口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有利于我国对外出口的稳定。但外部需求的萎缩形成的负面冲击需引起高度的重视。2023年全球经济大概率仍将在高通胀中运行,衰退的风险进一步增加。根据WTOIMF2023年货物贸易的预测值分别下调至1﹪和2.5﹪,可以预见2023年我国的出口形势难以延续以往年份的高增长,进口形势预计将与2022年的整体形势相当。
进口方面,随着疫情的转变,国内经济修复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先行指数PMI也在20231月恢复到荣枯线以上,能够对进口形成较好的支撑。但全球经济下行,使得价格因素对进口增速的贡献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国内宽松货币政策使得人民币汇率不断承压,叠加政府债务的扩大将影响对经济的预期,这些都将对进口形成一定的压制。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经济形势的转好,对进口和出口都能形成正向刺激,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增加,将是影响2023年中国进出口的重要因素。预计202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将在3﹪左右。


五、经济增长的回顾与展望

(一)2022年经济增长形势回顾


从整体上看,如图19所示, 202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呈现出下降后回升的特征。2022年第一季度受上一年度高基数影响,实现了4.8﹪的增长率,高于2021年第四季度增速0.8个百分点;第二季度0.4﹪,第三季度3.9﹪,第四季度2.9﹪,全年GDP实现增速3﹪,低于2022年原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也低于20218.4﹪的增速,仅高于20202.2﹪的增速。可以说,2022年是除去疫情突发的2020年,近年来中国经济承受最大压力的一年。
另一方面,从环比数据上来看,2022年的GDP增速也明显的呈现出与前述的投资、消费情况一致的波动状态。第一季度环比增长1.6﹪,第二季度环比增长-2.7﹪,第三季度环比增长3.9﹪,第四季度环比无增长。



19 GDP当季增速()
具体到各产业来看: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8万亿元,同比增长4.1%,比2021年第一产业增速降低了3个百分点,降幅小于两年GDP之间的降幅。具体到农产品生产上,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比上年增加368万吨,增长0.5%,增速较2021年回落1.5个百分点。2022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比上年增长3.8%,较2021年回落12.5个百分点。2022年牛奶产量3932万吨,增长6.8%,较2021年略微回落0.3个百分点;禽蛋产量3456万吨,增长1.4%,较2021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农产品的增产丰收是物价稳定的基础,但由于产量增长较2021年有所降低,对2022年的CPI产生了影响。
202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48.3万亿元,同比增长3.8%,较2021年回落4.4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3%;股份制企业增长4.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0%;私营企业增长2.9%。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97.5%16.3%15.0%。高技术产业的持续增长是2022年稳定第二产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第二产业结构的持续性调整。
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63.9亿元,增长2.3%,低于2021年增速5.9个百分点。2022年服务业同比增长2.3%,与第三产业增速相同。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5.6%。第三产业在2022年受疫情冲击最大,严重的拖累了经济增长。随着疫情管控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增长将得到恢复,但由于居民收入的下降,在2023年第三产业的全面仍需时间。
综上所述,2022年的中国经济面对疫情海啸的冲击,以及国际环境的复杂化加剧,在有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下,顶住了所有压力,显示出强大的韧性,最终实现了正增长。但这些负向冲击也将中国经济运行中一些结构性问题产生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地放大,从而使得经济运行对政策扶持的依赖有所加强。


(二)2023年经济增长形势展望


展望2023年的中国经济,最大的利好是三年疫情产生的极具破坏力的冲击在不断的消退,由此能对经济主体的不确定性预期有所减弱,只有在稳定的预期中经济才能平稳的运行。但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产生的不确定性在逐步地累积,地缘政治冲突,美元加息,技术封锁等不利因素短期内并未见到好转迹象。再加之一系列经济体系中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的解决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因此,2023年的中国经济要完全走出阴影仍需时日。
工业生产方面,制造业仍是工业生产的核心领域。虽然在2022年在投资的刺激下采矿业和公共服务业对稳定工业生产提供了支撑,但这种情况在2023年难以继续保持。2023年有关工业生产的政策重点需要转换到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上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国有化替代的进程。
投资方面,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是主要的稳定力量。但结合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可见,制造业投资的边际效用在降低。而基础设施投资也将最终受限于政府债务的规模难以持续的高速增长。所幸地是,房地产投资稳定趋势已现,能够避免投资增速进一步地滑落。民间投资在新的一年里必然有所恢复,但受限于出口放缓的压力以及房地产领域的缓慢修复,仍难以达到疫情前的水平。总体上,2023年中国经济的运行短期内仍将依靠投资托底。
消费方面,2023年将会是住户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的一年。在此基础上,虽然各项促进消费的政策频出,但若收入增长的速度不能加快,消费的全面恢复将会较为缓慢。
外需方面,受限于国际局势的复杂性,以及海外国家经济衰退的概率加大,合并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转移,出口增长的难度加大,恐将对2023年的中国经济产生拖累。
综合上述供给面与需求面的分析,我们预计在2023年中国的GDP能够实现4.2-4.5﹪的增速。


六、价格形势回顾与展望

(一)2022年价格走势的回顾

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0%,涨幅比上年扩大1.1个百分点。分月看,CPI同比涨幅由年初的0.9%一度走高至9月的年内高点2.8%,四季度逐步回落至2%下方。全年看,食品价格上涨2.8%,涨幅比上年扩大4.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涨幅比上年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能源价格上涨11.2%,占CPI总涨幅的四成。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9%,涨幅与上年基本持平(见图20)。



20 CPIPPI走势图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回落、需求偏弱和上年高基数等因素影响,2022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呈持续下滑态势,全年上涨4.1%,涨幅比上年回落4.0个百分点,其中1012PPI同比分别下跌1.3%1.3%0.7%,进入负值区间。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上涨6.1%,涨幅比上年回落4.9个百分点(见图20)。2022年,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CGPI)同比上涨3.5%,比前三季度低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3.6个百分点。


(二)2023年价格形势展望


展望2023年,CPI同比涨幅前高后低,预计全年上涨2.1%-2.3%左右,涨幅较上年扩大0.3个百分点左右。一是猪肉价格冲高回落。能繁母猪存栏量于20224月开始回升,根据生猪繁育出栏一年的时间周期推算,预计猪肉价格将在2023年一季度前后随供应释放而回落。二是随着居民就业、收入、消费情况改善,核心CPI将在低基数下出现回升。
PPI降幅触底回升。一是受全球经济需求走弱、美国货币政策收紧节奏放缓、全球供应链逐步修复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中枢将有所回落。二是在各项稳经济政策持续作用下国内经济需求逐步回升,钢铁、有色金属等产品需求或将逐渐恢复,带动相关开采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产品价格回升。三是翘尾因素前低后高,上半年总体为负,在达到负向峰值后回升。预计PPI降幅将在二季度触底后逐步回升至低位区间,全年下降0.4%-0.6%左右。


专题一:2022年金融运行回顾与2023年展望

一、2022年金融运行回顾


2022年,中国金融运行面临的宏观环境较为复杂,国内经济复苏不稳固、不均衡问题突出,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同时,一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开始正常化,全球市场流动性正在发生变化。为更好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助力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中国采取了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的多重目标政策并取得良好效果。


(一)社融规模保持多增,企业中长期信贷需求增加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2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2022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4.21万亿元,同比增长9.6%202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
202212月金融数据反映国内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企业长期贷款明显多增,从M2同比增速可以看出,国内货币环境继续为经济恢复提供有力支撑。从2022年全年看,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6%,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12.43万亿元,同比增长10.9%2022年表外融资少减较多,其中委托贷款增加3579亿元,同比多增5275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003亿元,同比少减1.41万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3411亿元,同比少减1505亿元,这与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影子银行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有关。另外,企业债券有所少增,2022年企业债券净融资2.05万亿元,同比少增1.24万亿元,企业债券少增与2022年以来疫情持续反复导致企业资金需求不足及信贷资金供给相对充裕有关。股票融资1.18万亿元,与上年大致持平。同时,从M2同比增速维持高位、高于名义GDP增速可以看出,为应对短期超预期因素冲击,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明显增大。
从贷款数据看,20221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2665亿元。2022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13.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这表明,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和稳增长政策加快落地实施,市场主体信心加快恢复,有效融资需求有所增长。
2022年全年看,202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认为,面对经济下行和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压力,2022年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持续加码,大型金融机构和政策支持领域不断发力,有效支撑了经济回稳向上和信用平稳扩张。
从结构看,2022年全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7.0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0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06万亿元。企业中长期信贷需求的持续走强意味着企业对经济未来预期在持续转暖,释放了经济有望企稳向上的积极信号。
企(事)业单位贷款同比大幅增长是2022年人民币贷款增长主要贡献,这得益于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及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发力,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等支持,以及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措施保持延续性,推动企(事)业单位短期和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
此外,2022年全年住户贷款增加3.8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75万亿元。受多重因素影响,居民就业、收入不够稳定,日常消费需求下降,住房消费需求意愿不高。
数据显示,202212月末,M2同比增长11.8%,增速虽然比上月末回落0.6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对此,董希淼表示,M2增速继续维持在高位,表明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较大,市场流动性仍然合理充裕。一方面,在财政支出力度放缓、企业债净融资大幅缩量等因素影响下,202212M2增速有所回落;另一方面,新增信贷较上月明显回升,存款派生效应增强;当前理财赎回压力依然较大,居民存款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也对M2增速形成一定支撑。
2022年全年来看,在稳增长基调下,货币和财政政策持续协同发力,基础货币投放加大,市场流动性维持充裕,M2增速达到近6年来的最高水平;后期伴随财政支出力度放缓等,M2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另外,202212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7.17万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月末低0.9个百分点。董希淼表示,M1环比增速连续多月放缓,反映出疫情扰动下企业经营和投资活动仍然有待恢复。


(二)宏观杠杆率升高后企稳


经测算,2022年全年,宏观杠杆率共上升了10.9个百分点,从2021年末的264.5%升至274.7%,四个季度的涨幅分别为3.384.722.830.01个百分点。其中居民部门杠杆率较2021年上升0.6个百分点,为62.8%,四个季度的增幅分别为-0.20.10.3-0.1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了7.1个百分点,从2021年末的152.3%上升至159.4%,四个季度的增幅分别为4.32.50.4-0.1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上升了3.2百分点,从2021年末的49.3%增长至52.5%,四个季度的增幅分别为0.22.50.30.2个百分点(见图1)。


数据来源:北语经济研究院
1实体部门杠杆率及其分布
导致宏观杠杆率上升的主要因素在于经济增速放缓,全年实际GDP仅上升了3.0%,名义GDP也仅上升了5.3%。名义GDP的增速达到了1990年以来的次低位,仅高于2020年,相比2021年下降了8.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拉高了宏观杠杆率水平。全社会总债务增速回落至9.5%,社融存量增速回落至9.6%M2增速维持在11.8%的水平。货币的增速高于社融存量增速,社融存量的增速高于债务增速。债务和社融存量的增速都是近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居民部门主动去杠杆迹象明显。
从杠杆率结构上看,2022年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的幅度最大,上升了7.1个百分点;其次是政府部门,上升了3.2个百分点;居民部门略有上升。非金融企业债务同比增长了9.6%,高于2021年,与2020年基本相当。其中企业贷款同比增长了13.3%,企业债券同比增长了3.7%。贷款利率不断下行的环境下,企业债务增速相对较高,尤其是企业贷款的增速创了2013年以来的新高,也充分发挥了对企业投资的支持作用。政府债务同比增速下降到13.4%,低于之前三年的增速,但也不算太低。其中地方政府债务同比增速降至15.3%,中央政府债务同比增速维持在11.6%。政府部门在逆周期调节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保持政府杠杆率稳定的关键所在。居民债务增速最低,全年仅增长了5.5%,其中个人经营性贷款仍保持16.5%的较高增速,但住房贷款仅增长了1.4%,其它消费性贷款仅增长了2.3%。受疫情及收入的影响,居民部门主动去杠杆的意愿增强,也抑制了消费增长和房地产交易。
2022年宏观杠杆率的走势体现为前高后稳,前三季度共上升了10.9个百分点,第四季度仅上升了0.01个百分点。这一走势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第四季度居民和企业部门受疫情因素的影响更大,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居民和企业部门倾向于保守的债务扩张态度,减小债务依赖,主动收缩资产负债表。二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增量都体现在前三季度。2022年全年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合计7.37万亿元,其中上半年完成了5.25万亿元,占比71.2%。因此,政府杠杆率在上半年上升了2.8个百分点,下半年仅提高0.8个百分点。三是下半年的经济增速快于上半年。四个季度实际GDP当季同比增速分别为4.8%0.4%3.9%2.9%。经济增速的提升从分母角度抑制了杠杆率的上涨。


(三)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


2022年,人民币汇率呈大幅波动态势。20223月以来,受美联储政策外溢效应等影响,人民币汇率表现出阶段性走低,至5月中旬贬值至6.8左右;后维持在6.65-6.8区间内双向波动;8月中旬以后,人民币汇率再次波动走贬并跌破7关口,10月跌破7.3点位。截至20221230日,人民币即期汇率6.9646,出现小幅回升(见图2)。2022年美元指数又上涨了5.4%,在全球独领风骚。美元强势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全球避险情绪上升、美国经济复苏较快、美联储抑制通胀大幅升息等等。美元升值使得大规模海外资金回流美国市场,导致其他国家货币暴跌,同期欧元、英镑、日元和人民币兑美元分别贬值5.9%10.6%14.5%9.2%。结合近两年来看,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总体上保持双向宽幅波动。2021年人民币表现相当强势,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从2020年的94.84提高至102.47,涨幅达到8%,主要受到进出口贸易、国内外货币政策分化等因素支撑。由于2022年主要发达国家频频升息、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使得人民币表现转弱,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下滑至98.67,不过仍高于往年大部分水平,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稳健。



2 2022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
人民币汇率阶段性走贬的主要原因:第一,美元指数持续走强,非美货币均呈贬值态势。2022年,美联储紧缩政策加码,加息力度大、节奏频繁,6月、7月、9月、11月连续四次大幅加息75个基点,导致美元指数不断走强,市场避险情绪持续升温,英镑、欧元、日元等大部分主要非美货币出现对美元贬值态势。9月底,美元指数曾一度飙升至114点,创近二十年来新高。第二,中美利差倒挂扩大。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下,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出现倒挂缺口,短期资本外流压力加大,构成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尤其下半年以来,中美利差倒挂缺口再度持续扩大,10月下旬倒挂缺口曾高达-1.54%,这是导致人民币较快贬值并一度跌破7.3的重要原因。第三,证券投资项下银行代客结售汇现逆差。从银行代客结售汇数据来看,下半年,资本与金融项目出现逆差净售汇,其中直接投资始终保持顺差流入,但证券投资项下出现逆差。3月、9月、10月,源自证券投资的银行代客结售汇分别为逆差100.8亿美元、32亿美元、41.6亿美元,代表短期资本的流出,削减了经常账户的顺差流入优势。此外,债券通项下,9月境外机构对人民币债券净减持707亿美元,较8354亿美元的净减持环比增加。


(四)利率水平整体下降,货币政策保持稳健


2022年,受政策引导、经济下行和融资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各主要利率均呈下行态势。由于通胀和经济表现的差异,2022年我国采取了不同于主要发达国家的宽松的货币政策。2022年人民银行共计降息3次,其中,1年期LPR累计下降15个基点,5年期LPR累计下降35个基点,中央对稳楼市的侧重更加明显。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资金利率、信贷利率、债券利率的利率中枢基本都低于2021年水平,为实体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利的金融环境。
2022年还有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超过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继2010年以来首次,这是中美经济表现和货币政策分化的结果,使我国承受了较大的跨境资本外流压力,前三季度,我国的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为2123亿美元,主要在于证券投资中的债券投资逆差2416亿美元,几项数据均创下历史最高。
2022年,受政策引导、经济下行和融资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各主要利率均呈下行态势。一是主要政策利率两次下调。1月和8月,人民银行两次下调1年期MLF7天逆回购等主要政策利率,二者均累计降低20BPs,截至12月分别达到2.75%2.0%。二是短期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行。4月疫情反弹以来,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均持续降低,10月分别降至1.41%1.46%,较2021年底大幅回落61BPs63BPs,市场流动性保持宽松。
2022年,利率市场变化中有三个现象值得特别关注。一是由于住房交易低迷,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出现罕见的快速下降。截至2022年末,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达4.34%,较2021年同期大幅下降120BPs,但仍难以扭转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持续降低的势头。这一现象在近十年来较为罕见,反映出个人住房交易正步入低谷。二是票据融资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最低,以票充贷现象再次凸显。截至四季度,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降至1.92%,上次达到如此低的水平还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虽然同样是利率下行,但原因与个人房贷利率下降不同。票据融资利率下降主要原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银行对票据融资供给加大。票据融资余额快速攀升,新增票据融资金额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在4月后已有多个月份超过30%(上次出现该比例在多月内密集超过30%同样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显著压低票据融资利率。这反映出银行更多选择通过增加票据融资来推动贷款新增,更深层次反映出企业贷款需求不足。三是多家商业银行存款挂牌利率7年来首次调降。20229月以来,以国有四大行为代表的多家商业银行陆续宣布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例如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由1.75%降至1.65%,而上次调降存款挂牌利率还是在201510月。2020年以来由于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商业银行净息差遭受冲击。本次时隔7年再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有助于缓解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压力。


(五)金融监管不断完善,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在金融稳定方面,2022年我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第一,2022年中国金融监管法制建设不断深化。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等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出台多项重大的法律文件,深入推进金融监管法制建设。《金融稳定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等法律正在制订或完善。
第二,银行业监管持续深化,存款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第一大行业,也是全球第一大银行业。2022年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23.6万亿元,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79.4万亿元,占比高达90%。作为金融系统的主导行业,银行业的风险防控和规范监管是金融稳定的基本保障,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的首要对象。2022年银行业(这里主要指商业银行)风险防控持续深化,相关风险得到较为有效稳妥的应对和处置,行业整体保持稳健发展态势。
信用风险是银行业最普遍的风险,是银行业监管规范的最基础领域。2022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8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3%,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179.7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175.6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4.1万亿元。同期,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15.1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30%,较上季末上升0.10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4%,较上季末上升0.10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3147.41%,较上季末上升4.73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62.85%,较上季末上升1.19个百分点。可见,在监管机构强有力的监管之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在低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保持总体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有所增强、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定。
实施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截至20229月末,全国共有4015家投保机构,存款保险50万元偿付限额能够为99.3%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持续加大存款保险宣传力度,公众认知度和公信力显著提升,202011月,存款保险标识全面启用,存款保险宣传常态化、机制化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敛。截至2022年末,我国出台多项措施和细则,统一资产管理业务监管标准,重点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和交叉性金融产品,类信贷特征的高风险影子银行较历史峰值压降近30万亿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近5000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过去五年累计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2.5万起。


二、2023年金融运行展望


展望2023年,金融市场有望维持稳健运行。从经济基本面看,疫情影响减弱、经济持续恢复、市场信心回升等因素将有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从政策面看,由于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预计人民银行将灵活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各类借贷便利工具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持稳健略宽的流动性环境。


(一)社融增速稳中有升,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增大


展望2023年,预计融资环境将维持稳中偏宽。一是货币社融增速将维持中高速增长。考虑到稳增长仍是短期内经济工作的重心,预计2023年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略偏宽松的融资环境,新增社融、信贷等规模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预计2023M2、社融增速将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二是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将继续增大。普惠小微、绿色等领域信贷增速有望维持在15%以上。另外,2022年以来陆续推出的各类再贷款工具,如养老专项再贷款、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的牵引作用将持续显现,养老、教育、卫生、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有望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


(二)利率水平继续保持地位运行


2023年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预计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宽松态势,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保持较低区间。一是政策利率保持较低水平。即使经济有所反弹,但仍需政策利率保持较低水平支持经济复苏,预计7天逆回购、MLF等政策利率还将保持低位,不排除进一步小幅下调可能性。二是货币市场利率底部趋稳。经济复苏将带动企业融资需求回暖,从而推动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企稳。但在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下市场利率仍将保持较低水平。三是贷款利率低位运行。企业融资需求回暖将推动贷款利率有所回升,2023年贷款利率或将不会延续2022年快速下行的趋势,但可能仍将在低位运行。


(三)人民币汇率将于波动中稳步回升


展望2023年,汇市面临的不利因素趋于缓解,人民币具备逐步企稳的基础。主要因素有,一是市场对美联储政策预期开始转向。虽然美联储仍将加息以完成抗通胀任务,但随着美国通胀出现降温迹象(10CPI同比增长降至7.7%),美联储紧缩步伐或将放缓,由此对人民币造成的贬值压力将边际减小。202211月,主要非美货币均出现对美元小幅升值态势,人民币汇率也出现反弹回升迹象。二是国内经济基本面复苏将是汇率走强的关键支撑。2022年第四季度,国常会部署了持续落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将推动经济进一步回稳向上。11月疫情防控优化等政策出台,也有利于引导国内市场需求和信心修复。一系列利好政策将支持中国经济基本面稳健复苏。此外,受欧美国家持续高通胀等因素影响,2023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据IMF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经济内升外降格局将支撑人民币汇率稳步回升。三是资本市场跨境资金将有序回流。202211月,人民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规定》,进一步便利了境外机构对中国债券市场投资,有利于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境外资金吸引力,引导短期跨境资金流入。
综上所述,我们预计,2023年上半年,考虑到美联储还会继续加息缩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呈现双向波动,预计在6.66.9的区间内波动。2023年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再度逐步升值,预计升值至6.4-6.5上下。


(四)宏观杠杆率涨幅回落


展望2023年,我们预计宏观杠杆率仍会上涨,但涨幅将低于2022年。2022年经济增长受消费支出下降的影响最大,而这一不利因素已经大为缓解,预期2023年居民消费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投资增速则受政策影响较大,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可能还会有所回落,降至8%之下。而房地产投资是否能有较为强劲的恢复、基建投资是否还能保持在较高的增速上,则非常依赖于政策的力度。综上所述,我们预计全年宏观杠杆率将上升6-8个百分点左右。


(五)强化银行业监管力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展望2023年,金融监管将呈现总体稳慎和边际优化的趋势。在总体监管基调上,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总体延续2022年政策框架,以稳定为主。
第一,金融监管的重点行业是银行业。在银行监管方面,监管部门将加大金融支持扩大内需力度,同时,强化中小银行保险机构改革化险,着重处置中小问题机构。
第二,继续控制影子银行。坚守私募和公募、投资与信贷、股权与债权的区别,严防各类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积极推动信托等非银机构聚焦主业转型发展。引导信托公司发展本源业务,持续拆解类信贷影子银行。加快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
第三,评估我国金融体系稳健性状况。自2017年起我国央行开始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机构评级,引导金融机构审慎、稳健经营。2020年底以来按季对央行金融机构评级1-7级的银行开展风险监测预警,及时识别苗头性风险并采取措施促使大部分银行异常指标回归至行业正常水平。在经过连续11年的压力测试,该评级体系已覆盖约400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2023年应继续全面评估我国金融体系稳健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专题二:2022年财政运行回顾与2023年展望

一、2022年财政运行回顾[1]

(一)财政收入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亿元,比上年增长0.6%,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9.1%。下半年公共财政收入持续回暖,跌幅连续收窄,于12月实现了正增长。20221-12月公共财政收入为20.37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0.6%1-11月为-3.0%)。但财政收入增速低于年初制定的3.8%的目标增速,收入规模较年初预算歉收6400亿元,预算完成进度96.9%,为近年同期最低水平。疫情冲击和大规模退税减税降费是公共财政歉收的主要原因。受国内外错综复杂因素影响,二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税收收入一度大幅下滑,下半年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逐步落地见效,工业服务业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总体上有所恢复。
具体来看,税收收入16.66万亿元,同比下降3.5%,主要税种之中,增值税和房地产相关税收的拖累效应最为明显。国内增值税4.87万亿元,同比下降23.3%。其中,主要拖累项有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分别比上年下降2.7%22%7.9%。此外,因61日起对部分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2022年车辆购置税也同比下降31.9%
企业所得税4.37万亿元,同比增长3.9%;个人所得税1.49万亿元,同比增长6.6%。但受疫情冲击影响,企业与个人收入增长乏力,所得税收入增速也均明显低于2021年。国内消费税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0.3%。但2022年消费并不算旺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长仅1.8%。此外,上半年出口表现较好,三季度也仍有韧性,全年进口环节税2万亿元,同比增长15.4%,也拉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9个百分点。
非税收入3.71万亿元,同比增长24.4%,拉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9个百分点。财政部表示,中央非税收入方面,主要是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入库、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石油特别收益金专项收入增加等特殊因素拉动。


(二)财政支出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万亿,较上年增长6.1%,低于年初目标增速8.4%。支出规模较年初预算少支6500亿元,预算完成进度为97.6%,为近年来较低水平。卫生、社保等民生支出是2022年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方向,而对基建的支出力度较弱。2022年,民生支出拉动3.5个百分点,基建支出拉动0.4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内部,主要是防疫诉求下卫生健康支出高增,保就业诉求下社保就业支出高增。
分项来看,1-12月的卫生健康增速为17.8%,基建投资增速达到11.52%,社会保障和就业增速8.1%(前值7.4%)、教育增速5.5%(前值5.9%)、交通运输增速5.3%(前值6.0%)、科学技术3.8%(前值6.0%)、农林水事务2.3%(前值3.6%)、城乡社区事务降低0.2%(前值-0.5%)、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降低2.0%(前值-2.6%)、节能环保降低3.2%(前值-3.6%)。


(三)政府性基金收支


政府性基金收入较年初预算缺口较大,政府性基金收入7.79万亿,较上年下降20.6%,较年初预算歉收2.08万亿,仅完成79.0%。其中,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土地出让收入的下滑对此带来持续拖累。2022年土地出让收入6.69万亿,较上年下降23.3%
政府性基金预算以收定支,相应地,政府性基金支出仅完成全年预算的79.6%。全年政府性基金支出11.06万亿,同比下降2.5%,较年初预算少支2.84万亿,预算完成进度为79.6%。延续7月以来加速回落趋势,并最终于12月降至负值。


(四)地方债务


2022年,为了助企纾困、抗击疫情、保障民生、稳定经济,我国进行了大规模减税降费退税缓税、扩大投资。当然,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再度攀升。根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5.1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4.4万亿元,专项债务20.7万亿元。加上25.6万亿元中央政府国债,我国政府债务余额合计超60万亿元。
2022年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合计73676亿元,其中一般债券22360亿元、专项债券51316亿元。其中,2022年地方政府债券支付利息1.12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0.8%,拉动财政支出0.4个百分点,债务付息压力逐年加大。这主要是因债务规模扩大导致的。2020年疫情爆发后,专项债结存限额被使用,各地专项债发行放量增长。2022年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规模首次突破5万亿,创历史新高。


二、2023年财政运行展望


预计2023年财政收支将呈现收入恢复、支出稳中有升的状态。随着经济重启提速,修复动能增强,公共财政收入有望显著提升。若今年减税降费规模在1.5万亿元,我们预计全国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速或达10%。但受长达三年的疫情冲击,财政结余资金出现大幅下降,2023年可用于调节预算的资金规模可能锐减,或从2022年的1.5万亿左右回落至0.5万亿以下。减税降费的整体规模较2022年也会有所降低,将集中在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但整体上,今年财政紧平衡的状态远好于去年,其中防疫对财政支出的占用将会显著降低。我们预计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3%左右,较2022年基本保持稳定,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维持在3%附近。
由于2023年能够跨账户横向调拨资金的余地不大。为了实现5.5%以上的经济增速,2023年中国的财政赤字和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恐怕需要有较大的提高。由于财政仍将保持扩张状态,2023年政府可能需要明显增加国债发行。预计新增专项债的规模相对GDP比例稳定在3.4%左右,规模将较2022年的4.15万亿元有所扩大,年赤字率可能在3.1%左右,全年国债净融资可能达到3.5万亿元。
[1] 本专题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
执笔人:段琪斐、王旭、张初晴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15号华体会体 综合楼B座 邮政编码:100083

联系电话:010-82303941,82303942 邮箱:ierblcu@blcu.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