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国际会议
学术沙龙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
张惠芬副教授做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15-11-25浏览次数:字号:[]

10月21日下午,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系列学术报告在华体会体 教四楼108教室举行,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驻所人员张惠芬副教授做了题为“经典的解构与重建——《语言自迩集》对教材编写的启示”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梁彦民主持,基地研究人员,其他院系教师、我校研究生等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张惠芬副教授首先从时间、空间、认知三个维度对明清早期外国人编写的汉语教材进行了介绍,指出《语言自迩集》作为当时语境下的经典教材,曾在世界汉语教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产生过广泛影响。她从教材的发生论、文本论、编写模式论和编写过程论等方面对《语言自迩集》进行了解构,并据此勾勒出《语言自迩集》作为二语教材的本质特征,然后她从教材编写前、编写中、编写后等方面揭示《语言自迩集》对当今国际汉语经典教材重建的启示意义,并具体阐述了重建的程序表征及编写模式。她特别指出教材编写应重视培养学习者的汉语思维方式,重视汉语的像似性原则包括语序(时间、空间)、距离、隔离、并列、重复等原则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同时也特别强调,语法的功能只是语言学习的辅助与再认,而不是语言学习的目的,教材编写应以内容为本,重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中高级阶段,应把教学重点从教学语言本身转变到通过学习知识来获得汉语语言能力。另外,在教材编写完成后,需要进行试用、审订、修改等一系列后续工作。

张惠芬副教授最后指出,《马氏文通》前,西方人对汉语语法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探索已经进行了至少200年,他们以“他者”的敏感,充分认识到汉语自身的语法特征以及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而现在有些汉语二语教材,对此的认识和凸显却不足,对早期经典教材本质特征的解构,目的是对当今国际汉语经典教材的编写有所借鉴。

基地副主任梁彦民在报告结束后进行了总结,认为张惠芬副教授结合翔实的早期汉语教材文献资料,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宏观的介绍,又有个案分析,更有对重建当今国际汉语经典教材的具体建议。报告内容引起了在场师生对早期汉语教材浓厚的兴趣,一些研究生也表示希望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