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首页|收藏|联系我们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宗教研究

米勒教授做客“国际文化讲坛”

2012-05-14 来源: 潘辰 浏览:

5月8日下午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语言、文学与文化系主任,经典文学和比较文学专业教授米勒先生(Paul Allen Miller)在主南401做客由世界宗教研究中心、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主办的“国际文化讲坛”(第15期)。米勒教授主要研究拉丁诗歌、柏拉图思想和经典文学传统,发表关于拉丁文学、希腊文学、法语文学、英语文学和理论方面的文章五十余篇。著有《从古希腊到奥古斯都罗马时期流派的诞生》、《拉丁情色挽歌:选集及评论集》、《拉丁诗歌讽刺文学:选集及评论集》、《后现代精神实践:对柏拉图思想的接受和拉康、德里达、福柯作品主题的构建》等。米勒教授为前来参加讲座的师生带来了题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诗歌与正义”的精彩演讲。

米勒教授先从普遍的关于理想国和希腊这两方面的认识谈起,以便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目前关于理想国的观点主要认为理想国是建立在理想化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现象的世界是对于形式的模仿的世界,哲人拥有对形式的直接认识,他们处理的是真实的世界而非模仿的世界,因此哲人应该统治城邦,以确保城邦按照形式运行,从而获得公正;由于诗人只是对模仿的模仿,所以柏拉图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因此,普遍认为,柏拉图将诗和公正看作是对立的。米勒教授认为,这些观点依照文本阐释,虽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并不全面,传统阐释的错误在于未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第二,关于希腊方面,在柏拉图以前,希腊文化主要是在以悲剧、喜剧为主要艺术形式而形成的,柏拉图自己也非常重视诗的作用,而且在《理想国》中,包含大量古希腊诗歌中的引述和典故。

由此,米勒教授提出一下问题:首先,既然诗在希腊文化的宗教、教育和文化中具有如此高的地位,仅仅将文本阐释为要将诗人赶出理想国这一观点是否一定可靠;其次,除了通过模仿这种方式,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与诗的真实产生联系;第三,一种与诗批判性的、论辩性的联系将是怎样的。但是这种假设并未在传统阐释中被提及。

以上述问题为根据,米勒教授采取一种反阅读的方式在文本中找寻证据,经过一系列的文本细读和细致分析,他提出几个重要观点:诗需要哲学化;整篇对话录的结构就是诗的并且超越理性的;对话本身承认其自身的虚构性。因此苏格拉底也正是在进行模仿的模仿,虽然这种模仿是理想的模仿。

最后米勒教授提出一下主要结论:柏拉图并不是要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而是要反思诗作为现实的呈现、不带批判性的吟诵的性质;哲学并不是一套固定的逻辑体系,哲学向批评性的检验和评论开放,并需要神话和诗去补充;因此,公正作为一种形式,也并不是固定阶层间的一种静止关系,而是有思想的公民的一系列干预的合成,这些公民试图设想与达成一种彼此间的和谐关系;形式不存在于天堂,而是一系列超越直接经验的形式,它批判经验的限制性,但在模仿的模仿外,在诗与哲学之外,形式是不具有真实性的。

演讲结束后,在场师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困惑的部分进行了提问,并得到了教授的精彩讲解与回答。讲座始终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