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首页|收藏|联系我们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学术交流

“师生学术对话”系列活动之“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顺利举行

2010-11-26 来源: 基地办公室 浏览:

11月25日下午,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首都文化基地)“师生学术对话”系列活动之二—— “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在主楼南401教室成功举办。博士生导师杜道明教授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就“信、孝、忠”三个主题与中外研究生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首都文化基地研究生会学术部李拓同学主持了此次活动。

活动开始,杜道明教授和各位与会同学分别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接着杜道明教授分别对“信、孝、忠”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杜教授首先阐述了对“信”这个伦理范畴的基本认识,认为“信”主要就是诚的一种外化,它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修养,更主要的是它体现在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既包含家庭,也包括社会,它是社会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际上“信”就是要求在和其他人交的往过程中要讲究诚信,信守诺言,一诺千金。随后,杜教授还以亲身经历和国内外社会大事为例,论证了虽然“信”是传统的伦理观念,但是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它非常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实践意义。

而对于“忠”,杜教授认为应当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一个人首先要忠于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其次才是忠于自己的领导。而且在“忠”的程度上也应该通权达变,保持一个合适的度,而不应该盲目服从,盲目愚忠。

再说到“孝”,家庭是社会的单位,过去“孝”是从家庭这方面来说的,由此再扩展到社会就发展成了君臣之间的“忠”。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对于孝道是特别讲究的,而且比君臣的这个忠看得更清楚,更重要。一个人首先得对自己的父母心存敬意,才能对自己的领导和国家忠心耿耿。而为人子女,不仅仅应当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还应当使父母快乐。

总体来说,“信、孝、忠”这三个方面互为基础,互相促进。忠和孝包括信,信更能促进忠、孝的践行。三者既体现在家庭内部,更表现在社会大环境之中。

围绕着这三个主题,参会的中外研究生也结合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理解踊跃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和问题,如越南同学陈氏海英就提出“同在一个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为什么对于‘孝’的践行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呢?到底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是主体的内在修养问题呢?”关于这一点,杜教授给出了他的解答。他认为父母对孩子的不同态度,社会对道德观念的传承和实行是外因;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和品性是内因。外因施以影响,内因决定好坏。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应当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追求真善,自强不息的意志。

活动现场,同学们旁征博引,气氛热烈,其间也不乏尖锐争锋。如同学们提出古之诚信观和忠孝观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它的实践性在现代社会是否仍然重要?还是我们可以建立新的诚信观和忠孝观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样是否能更好地践行道德文化?

针对这一点,经过激烈的讨论,杜教授和同学们达成了共识。传统观念有精华也有糟粕,合理的内核我们需要保留,糟粕的部分我们应当彻底抛弃。我们对父母,对别人要以诚相待,与人为善,好好孝敬父母,报效社会这是任何时候都需要保留的,无论在怎样的社会形式下都不过时。但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等这种伦理观念,甚至无论君父有多大的缺陷、缺点,甚至无道,做臣子的也一定要绝对服从,这种观念今天是绝对没有存在的必要的,不仅不需要,而且还要批判。

最后杜教授还强调传统道德文化必须是要让人能够发自内心地接受,而不受外在的强制,最好是通过审美的方式让人们自然接受并自觉践行。除此之外,政府再辅助于立法、立规,多管齐下,改革体制,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让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个体以更加宽容的心态、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做一个诚实守信、孝敬父母的人。

此次活动是继“师生学术对话”系列活动之一—“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理念”成功举办后的第二场师生学术交流活动。会后,同学们都觉得通过这几次讨论不仅解答了自己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认识,尤其是明确了传统道德的践行方式,为今后更好地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次“师生学术对话”系列活动是在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由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研究生会主办的学术活动。活动采取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为教师与中外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同学中取得了热烈的反响。

第三场活动首都文化基地研究生会还将邀请张华教授、郁有学博士、孙海燕博士就“慈”“礼”“和”三大主题,围绕“宗教与全球伦理”与大家进行讨论。届时欢迎广大师生莅临参与。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