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研究院动态 >正文

中国作家公开课|李浩:用耐心点亮文学的“魔法”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10-14 】

2022年10月7日下午,由华体会体 和《小说月报》联合开设的“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本学期第四讲,邀请作家李浩来到线上开讲,他以多部经典作品为参照,分析其蕴含的文学魔法性,讲述小说情节设计的基本规律,与大家共同探索创作方法。来自线上的400余名听众与北语师生共同聆听了这场讲座。

李浩

徐宝锋教授介绍李浩

主讲教师徐宝锋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李浩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成就:其小说作品形式多样,意象万千,拥有的独特审美力量和文学魔法,同时也拥有超越性的、多重的深层内涵。河北文学历史悠久,燕赵大地新时期的文学一度蓬勃,当代河北文学也极具先锋性,作为“河北四侠”的李浩,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人文情怀,为中国当代文坛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讲座伊始,李浩向听众抛出如下问题:文学之于生活的高度是什么,如何达到?文学之人为设计与文学之天成如何协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如何通过文学的纯粹个体性之表达来达成?李浩围绕着这些问题,借助对数部经典文学的分析,向听众展现了文学之“魔法”的运用与意义。

文学的魔法性:虚构创造真实

李浩首先指出了作者的三种身份:魔法师、讲故事的人和教育家,其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与之相应的则是三种能力:讲故事的能力,这需要发展敏锐的外界感知力、丰富的内在想象力,从而激发创作的源动力;表达力,即通过具体文字极其恰切地表达感受,与读者达到相互感知与共鸣;但对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第三种能力:给作品施“魔法”。

对于文学中的“魔法”,李浩认为,小说创作便是作者在“创造真实”——作者借用虚幻的空间混淆观者的感受,足够强烈的逻辑感和真实感便可以将真实消融于虚妄之中,做到现实与想象的互通有无,以此真实感便从虚构中发生。因此,所谓文学的“魔法”,便是创作者将来自于现实的文字,披上魔法的外衣,当虚构与现实相互交融时,文字就拥有了魔法般惊心动魄的神奇力量。

虚构中真实性的产生不仅来自于设计的魔法,在根本上,它源于作家的真诚。作家真诚地运用小说的魔法,相信他魔法下所有的虚构及其所抵达的对人性之探寻与治愈。于此,小说从生活中生长、漫出,向上升起,达到了它的高度,李浩如是说。

“魔法”背后的“艺术规律”

修炼文学的魔法,离不开对文学设计方法的严谨的归纳。李浩结合具体的文学案例分析了小说故事设计的基本原则:三大锚定与五大策略——在主题线中埋伏主题的第一锚定、紧扣主题线设计故事线的第二锚定、故事高潮设定的第三锚定,以及通过主人公境遇设计为小说核心需求赋予重量、根据高潮设计情节推进的波澜、波澜设计力求多层次、作者综观故事的一切可能性与对任何小说元素的价值物尽其用的原则。

一个好的作者必然首先是一位成熟的心理学家,他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艺术规律、敏捷地发现与创造新的讲故事技法,充分激发读者的期待力与想象力,由此,文学的丰富性在读者们持续开放的理解中实现,作者也践行了对读者的尊重。

文学创造的“道”与“技”

文学天生向往冒险,要求对传统不断的突破,然而这一切皆需建立在作者的深思熟虑之上,深知以往经验的可贵、遵循小说设计的原则,极富耐心地研发并运用自己的魔法。李浩告诉听众,耐心,是最大的才能。文学的“天成”倚赖于作者对其自身文学可能性的竭力探寻,以及对文学设计的精心考量。从文学教育中收获的,不仅是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耐心的养成,这其中,毋庸置疑地包含着对传统的珍重与对人的热爱,而文学作为社会的“启蒙与治愈的良好药剂”恰是如此借助文学的纯粹个体性之表达来实现的。

主讲教师黄悦教授做了本节课程总结。她从创作者、阅读者、研究者三个互补视角来注解本次讲座的两大主要内容——文学的魔法和小说的设计。黄悦教授在总结中特意提到“文章本天成”这一经典论断中“道与技”的关系,指出技艺训练是文学的重要基础,在创作中需要耐心和才能兼备,这样才能相得益彰、相互裨益,形成互为表里的融合关系,继而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李浩的讲座从浅显出发,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将文学的魔法和小说创作的设计规律娓娓道来,既有归纳总结,又结合了详实而生动的作家作品创作实例,深入而浅出,言简而意丰,让师生深受启发,所获颇丰。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