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设置 工作动态 学校规划 政策文件 教育热点 高校纵横 高教研究 联系我们
高教研究
机构设置
工作动态
合作发展
学校规划
政策文件
教育热点
高校纵横
高教研究
下载专区
首页 >>高教研究
高教研究
《北语高教研究》|孙亚鹏:大国新声:面向留学生开展国家工业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
发布日期:2020-04-23浏览次数:字号:[]

大国新声:面向留学生

开展国家工业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

孙亚鹏

摘要工业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涵盖且不限于“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高铁品牌”“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国家软实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面向留学生进行国家工业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塑造新时代的国家形象,改变世人对中国制造/创造的偏见,增强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同和接受。同时工业文化所具备的普适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沟通和调和作用。

关键词工业文化;文化自信;国际传播

一、工业文化及其表现形式

“工业文化”一说在我国学界还是比较新的概念。在很多人看来,将工业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稍显牵强,因为工业所体现的是生产和创造能力,而文化更侧重于宗教、风俗、艺术、制度、道德等人文知识。然而马克思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文化的产生是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如红山文化是采集渔猎生产方式向农业生产方式过渡时期的体现,早期的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脱胎于当时的游牧生产方式,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写下的名句:“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前面什么都有,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是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文学书写。所以,就像文化的英文表述culture源自于晚期拉丁语cultura(意为“农业耕作”)一样,工业对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塑造了与之相应的文化样态,“工业文化”一说从逻辑上是成立的。

工业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继原始文化、农业文化之后的文化样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工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如何界定工业文化这个概念呢?根据学者王新哲的意见,工业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物质文化的主要表现为产品和生产系统,如“汽车文化”“工艺品文化”“时装文化”“工业遗址”等;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工业体制、管理制度、质量标准体系、企业文化等;精神文化主要有价值理念、工业文艺及工业美学等方面构成,如“建筑美学”“工业文学”“铁人精神”“大国工匠”等方面,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物质文化是前提和基础,制度文化是协调和保障,工业精神文化是核心和根本。此外,由于各个国家工业发展的路径和侧重不同,工业文化也带有很强的国别和地域色彩,例如粗犷的苏联重工业文化、精密的德国制造文化、经济环保的日本家居品文化和追求时尚的法国奢侈品文化。就我国而言,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努力,在近代工业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工业化起步阶段到工业化初级阶段、再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历史大跨越。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国家实力得到了提升,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而且也培育和积累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成果,例如,“铁人精神”“高铁品牌”“航天军工精神”“华为管理文化”“5G品牌”“中关村科技创新文化”“老字号”“共享文化”“大国工匠”“2025制造强国”等。这些工业文化成果,深受世界先进工业文化影响,但其内在根脉和底蕴却是中华文化,因此,它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文化自信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工业文化的国际传播

工业文化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支撑的作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点,党和国家都有明确的指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上,在谈到2016年的工作重点时,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里的“工匠精神”就是工业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此后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就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作为我们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有许多涉及工业文化的重要论述,例如“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等。这些都是我们着力推进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学深悟透,抓好贯彻落实。

就当下的形势来看,工业文化已经初步“形于内”,其工作的重心应该是“传于外”,特别是在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以“贸易战”为表征的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向国际社会宣传有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的意义变得凸显。

第一,在国际上传播有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有助于塑造新时代的国家形象,促进我国工业发展。当下,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但是回首改革开放之初的二十多年中,一部分人利欲熏心,在金钱面前丧失道德信仰,为牟取私利而暗中偷工减料、弄虚作假、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坑蒙拐骗横行,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品牌形象,使得“Made in China”成为价廉质低或者赝品假货的代名词,对工业出口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即使近些年中国制造在标准和质量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人自己不再迷信“进口产品”,但是外国消费者依然对我国工业产品存有刻板印象,这种不合时宜的认识阻碍了国际市场的发展,甚至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隐形绊脚石。要想撕掉这个贴在我们身上的标签,不仅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产品,而且也要加大工业文化的对外传播力度,只有国际消费者从产品理念和价值观上认可我们,才能重新塑造大国工业新形象。

第二,要向国际社会展现文化自信,不能只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上,今日中国的形象主要是构筑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做好工业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当下中华文化的传播上,存在一种错误的“过去式文化观”,即认为“文化”等同于“历史”,每每言必称孔孟、问必谈仁义。诚然,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古代中国确实取得了令世界敬仰的、辉煌灿烂的文明,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源于农耕文明,不仅一些内容不合时宜,较难被接受,也有一些短板和糟粕,这其中的问题不必多言,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早已有论断。同时,自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也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自信。因此,我们今天谈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文化自信,乃至“四个自信”,都应该重视工业文明的传播。笔者绝无意于否定传统文化,也明白文化是一种传承,不可割裂。笔者所期待的是,在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教育中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法、国画、太极拳、茶艺和京剧等方面,要讲好今日中国的故事,必须要让来华留学生接触我们在人工智能、载人航天、5G、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就,了解国内企业管理模式,更新对中国科创的认识,最终达到改变对中国制造的偏见,增强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同和接受的目的。

第三、工业文化具有普适性,传播工业文化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构筑在多元文明上的交流和对话。但是这种交流对话并不总是平等的,西方世界出于冷战思维和政治偏见,认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种“意识形态输出”,对其持怀疑乃至抵制的态度,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近年来孔子学院在西方的受阻。这种复杂局面对我们的传播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学者李庆本所倡导的“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这种学术范式的内核和钱钟书先生所提出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是一致的,旨在借助他国文化所认可的概念来阐发、传播本国文化。而工业文化所倡导的诚信、质优、创新、绿色等理念正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理认同,易于接受。以工业文化为载体、为手段,在讲述中国工业故事、展示工业产品的过程中阐发诸如“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中国新时代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展现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风貌,更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从而推动我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做好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工业文化传播工作

对于工业文化的国际传播,要特别重视来华留学生群体。首先,来华留学生是最直接的传播受众。他们一般已经有购买和使用中国产品的经历,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只要我们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交流水平,创新宣传方式,讲好中国工业故事,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来华留学生也是理想的宣传主体。来华留学生在认同我国的工业文化之后,其自身会成为潜在的传播者。他们有可能会向亲朋好友推荐中国产品,他们也有可能从事对华商品贸易,他们甚至有可能未来成长为和中国开展工业项目合作的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在这些方面,由于他们的身份和语言使然,他们是更为权威的传播者,让知华友华人士讲好中国故事比我们自言自说在传播上更有效力。

关于面向留学生开展工业文化传播,笔者建议有以下几种方式和途径:

1. 组织来华留学生进行与工业文化相关的游学活动。以我校为例,目前留学生校外游学活动还是以游览风景名胜为主,在这类活动中留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新时期我国在生产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应当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带领留学生通过生产现场、体验产品中心、工业博物馆以了解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态势。例如参观华为北京研发中心、福田汽车生产线、江南造船厂、三峡大坝、港澳珠大桥、青岛四方车辆厂等知名企业以提高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工业产品的认同感,增强国外公众对中国工业体系和标准的认可度,传播中国制造/创造的美誉。

2. 进行课程改革,围绕中国的工业文明、工业精神、工业历史等相关主题,研发相关课程,并更新针对留学生的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课程大纲,融入更多的工业文化因素;编辑与翻译多语种版工业文化相关书籍、宣传资料并编译工业文化小语种教材,制作与之配套的多语种网上公开课程,开设多语种版“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传播中心公众号,开展工业文化领域专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项目,为工业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 邀请知名企业家或者劳模人物来校演讲交流,开设“工业文化大讲堂”。今年4月,国资委、教育部联合开展了“领导干部上讲台”——国企公开课100讲活动。根据媒体的报道,迄今为止,已经有中国中化集团董事长、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中国商飞集团董事长、五矿集团董事长、中石油董事长等多家知名央企领导走进高校为师生做主题报告,传播工业文化。在这些讲座中,专家或者企业领导者通过一个个具体鲜活的案例,讲述中国企业发展的历程,展示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业精神。根据笔者在北语的观察,参与讲座的听众中不乏留学生的身影,由于这些央企大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在建或在产的大型项目,对当地的经济、环境、民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来自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对这些企业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专家和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互相了解,构筑了一个良好的工业文化的对外传播平台。

当下,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话语体系,这也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崛起的文化自觉。产生于农耕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源,但并不是中华文明的全部,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有其局限性。并且西方社会不乏一些人利用农耕文化中的一些陋习故意制造存在“偏差”的中国形象。而工业文化具有时代性,是我国工业进步所取得的成果,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软实力,能够反映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我们应当重视工业文化的国际传播,借助来华留学生这个渠道,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大国形象,谱写新时代的大国新声。

(选自《北语高教研究》2019年第1期)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