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究院概况|新闻公告|研究人员|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中华文化国际教育|国际合作|学术刊物|规章制度|资料下载
学术研究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未来——北语文化青年学术沙龙”系列第十二期精彩开讲
发布日期:2021-06-06 浏览次数: 字号:[]

5月27日下午,“未来——华体会体 文化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第十二期在综合楼二楼清常厅如期举行。

沙龙以“儒家精神在韩国传承的中坚力量——乡校”为主题,邀请华体会体 博士后李燕老师主讲,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谭惟老师和华体会体 博士后李晗老师进行评议。李燕老师由于工作关系,目前远在韩国,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双结合的形式进行。


主讲人


李燕老师

01

主讲环节

讲座开始,李燕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韩国乡校的现状,李老师引用《左传》中有关乡校的记载,说明早在公元前六世纪乡校就已经在我国存在了。传统的乡校在国内已经难见踪影,而在韩国却仍然保留着大大小小的传统乡校。现共有234所乡校分布在韩国各地,且乡校的名称皆以“地名+乡校”的形式构成,如“阳川乡校”“忠州乡校”“江陵乡校”“庆州乡校”等等。

第二部分李燕老师介绍了韩国乡校的历史。首先,韩国乡校是随着儒学传播到朝鲜半岛而出现的,可以看作是儒学在朝鲜半岛成熟的标志之一。接着李老师大致梳理了从高丽太祖十三年(930)太祖王建在西京(现平壤)创置学校至1945年朝鲜半岛摆脱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后乡校的发展状况。

在第三部分李燕老师配以生动的视频及图片为大家讲解了韩国乡校的建筑特点。李老师说,虽然各个乡校会有差异,但一般孔子及四圣配享于“殿”,韩国的十八贤及中国其他儒家圣贤配享于“庑”,这些建筑上的差异皆体现了礼制上的等级上下,也是儒家思想最坚固的载体。

讲座最后,李燕老师讲述了韩国乡校现存的意义。其设立的目的是要以儒教精神基础阐明道义、扶植伦理、发展文化、振兴功德,这是儒家思想深入民心的关键媒介体。它们展现了儒家教育和礼制的风貌,让儒家的礼仪规范代代相传,保存至今。


02

评议环节

李晗老师评议

李晗老师充分肯定了李燕老师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并就朝鲜时期书院的兴盛发展、韩国朱子学研究等与李燕老师展开了探讨。此外,她还鼓励大家关注韩国汉学史,全面了解儒家精神在韩国传承的过程,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情况,以及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历程。

谭惟老师评议

谭惟老师从儒学发展的形态入手,认为乡校在中国和韩国都有存在的历史脉络。在中国,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教育制度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乡校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属于儒学“官学化”教育体系。乡校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乡校之后,书院、义学、私塾等私学繁兴,恰恰是儒学发展学术下移、学在民间的存在形态。所以,中国乡校和韩国乡校根本的内涵都是一样的,只是随着各自的历史流变,它们呈现的儒学形态有了差别。


于热烈氛围中,本期沙龙圆满结束。

“未来——华体会体 文化青年学术沙龙”每两周举办一次,旨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环境,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