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究院概况|新闻公告|研究人员|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中华文化国际教育|国际合作|学术刊物|规章制度|资料下载
学术研究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未来——北语文化青年学术沙龙”系列第十一期精彩开讲
发布日期:2021-05-22 浏览次数: 字号:[]


5月13日下午,“未来——

华体会体 文化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第十一期在综合楼二楼清常厅如期举行。


沙龙以“试论中晚唐七绝的发展趋势:徒诗艺术的扩张和深化”为主题,邀请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青海主讲,刘淑丽教授、陈民镇老师评议。沙龙由华体会体 博士后张旭晖主持。


(刘青海教授主讲)

一、导言:从歌谣、乐章到徒诗

刘青海老师指出,相对于盛唐七绝的主气、讲究兴象风神,中晚唐七绝则是“以意胜”或“主意”的,这一看法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七绝从盛唐到中晚唐之流变的起点。


但我们应该如何解释中晚唐七绝“主意”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刘青海老师认为,七绝的由盛入中晚,同时也是七绝体制本身从以乐府体为主向以徒诗体为主的发展过程。故在讲座的开始,刘青海老师就引入了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从歌谣到乐章再到徒诗,体现了人类诗歌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一重要观点,即歌谣是最自然、最原始的诗歌形式,植根于人类讴吟情性、感物言志的天性;乐章是入乐歌词,以音乐为主题,有固定的文本;徒诗是个体的诗歌,是自觉的诗歌艺术。根据这一观点,可以将绝句分为乐章体和徒诗体两大类。


二、唐前及初盛唐绝句

关于绝句内部乐章体和徒诗体的分类,胡应麟已有涉及。钱志熙《论绝句体的发生历史和盛唐绝句艺术》即认为汉魏六朝五七言四句体的体制“可分为乐府体和徒诗体两大类”,指出“举凡宫怨、闺怨、关山、行路、征夫、思妇乃至于离声别曲,或出杂曲,或应事制题,举凡事件倾向于客观性质者,多属于乐府体”。


刘青海老师进一步指出,初唐七绝与宫廷应制唱和渊源颇深,少有个人化抒情的作品。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乐府体绝句为主,王维、李白以徒诗体绝句为主。盛唐绝句无论是徒诗体还是乐府体,都属于最典型的抒情诗,一气呵成,把握到了七言绝句作为抒情短歌的本质。


刘老师表示,唐人较早使用“绝句”标题七言四句体,其绝句的体制与乐府体迥异,是有意识地学习晋宋徒诗体绝句的。杜甫之后,唐人七言四句体自题绝句的例子才渐渐多起来,变成一种普遍的情形。相对于典型的盛唐七绝,杜甫七绝一方面拓宽七绝的表现领域,无事不可入绝;同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质,表现特定主体的个人情感与视野,突破“即兴吟咏,情志为尚”的传统,追求逼真地个性化地再现客观事物与作者的观念,对于中晚唐绝句影响深远。


三、中晚唐七绝的题材扩张和风格变化

刘老师认为,中晚唐诗人创作的七绝,主要是以徒诗体为主的。相对于盛唐七绝,中晚唐七绝在题材上引入与“典型的情感事件”相对的日常生活,章构由多样变为单一,风格上注重写实、甚至平浅,境界上由高远转向平实,产生了一批热衷于表现俗理、俗意的七绝作品。只有如李益等少数诗人继续走盛唐七绝兴象玲珑、自然浑成的路子。


刘老师以元、白诗歌为例,指出中唐徒诗体七绝在数量的剧增也导致其艺术在整体上呈现出下滑趋势,并且构成中晚唐七绝艺术走向分化的一个侧面:

一方面,中晚唐仍有艺术上极为精工、艺术感觉也很丰富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风行当世并流传后世的名作;另一方面,大部分作品诗意减少,不能像盛唐七绝一样,带给读者浓郁的艺术感受,往往只流于比较浅层次的小趣味,也就是胡应麟所说的“遽减风神”。这两方面合起来,才是中晚唐七绝的全貌。


刘青海老师表示,徒诗艺术的扩张必然会带来七绝数量的增加和题材上的扩张。徒诗体七绝在中晚唐的发展,正是走的这样一条道路。而起源于抒情短歌的绝句,其基本性质是一种自然合乐的诗体,自有其最适合表现的题材领域。题材上的肆意扩张,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风格上趋向浅俗。所以,七绝从盛唐的高华浑成转向中晚唐整体上的世俗平浅,某种程度上,也是诗体发展所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四、中晚唐七绝主“意”的倾向

“意”即讲究意匠经营。由于中晚唐诗人大多采用徒诗体,表现的是个人化、主观化、日常化的生活内容和人生境界,七绝题材本身的抒情性大大降低了。这就要求诗人在造意构思方面下工夫,以弥补抒情性的不足。


刘青海老师指出,中晚唐七绝真正的精工之作虽然讲究造意,但胜处不全在造意,皆深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七绝最得七绝之神,不但有极强的抒情性,还创造出极为完整的个性化的意境,通首通彻玲珑。不过,李商隐的部分七绝也未摆脱晚唐诗歌的巧僻之病。咏史七绝的翻案之风,中唐渐起,晚唐大盛,正是中晚唐七绝“主意”的典型表现。


刘青海老师最后总结,七绝徒诗艺术的增加,导致绝句题材的扩张和艺术上造意的倾向不断加深。中唐元白的平浅和晚唐李商隐的精工,都是徒诗体艺术发展在风格上的体现。在造意上虽有浅近与深刻之别,其于七绝一体“重意”则一。


评议环节

(刘淑丽老师评议)

刘淑丽教授在评议时,充分肯定了刘青海老师所作的研究。她表示,无论是对绝句文本的把握,其他学者与自身关注点的结合,诗学观念的梳理以及对中晚唐绝句所作的努力和用力太过的缺点的揭示,都展示了刘青海老师深厚的学养和学力。此外,她还就抒情短歌绝句的性质、界定、特点与刘青海老师展开了探讨。

(陈民镇老师评议)

陈民镇老师就徒诗体的形成时代及《楚辞》的诗体性质、乐府体与徒诗体的判断标准、中晚唐时期徒诗体兴盛的时代背景等问题与刘老师进行了交流。


刘青海老师认为,《楚辞》的基本性质为乐章。徒诗是脱离了音乐之后的一个系统,《楚辞》虽然包含个人抒情,但它孕生于楚声,并且主要采用了代言体的形式。


针对如何判断一首绝句是乐府体还是徒诗体的问题,刘老师表示乐府体和徒诗体有各自不同的创作传统。一般来说,用乐府旧题的肯定属于乐府体;不用乐府题目,但使用代言体的,也属于乐府体。


刘青海老师指出,中晚唐七绝的变化还体现在社会内容、审美观念方面。六朝诗歌缺少表现现实政治的传统。安史之乱后,如何表现政治巨变下的个人生活和情感,成为诗人在写作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杜甫开始较多地表现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内容,为中晚唐诗人开启了无数法门。在审美方面,盛唐绝句以表现美为主,将再现美融入其中。中晚唐以后,大部分的徒诗体绝句没能实现表现美和再现美的融合。

(张旭晖老师主持)

张旭晖老师提问:中晚唐七绝的诸多新特征在其他诗歌体式中似乎也能看到,那么,与其他诗体相比较的话,中晚唐七绝有什么不同呢?


刘老师认为,中晚唐五言绝句相对于初盛唐五绝的变化,不像七言绝句那样大。七言律诗因为自身体制问题,本身就很讲究精工对仗,从杜甫到李商隐,七言律诗也是在朝精工的方向发展。此外,晚唐的七言律诗的也存在平浅化的倾向,这一点和七言绝句有相似之处。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热烈的氛围中,本期沙龙圆满结束。


“未来——华体会体 文化青年学术沙龙”每两周举办一次,旨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环境,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