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究院概况|新闻公告|研究人员|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中华文化国际教育|国际合作|学术刊物|规章制度|资料下载
学术研究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华体会体 文化青年学术沙龙系列第九期精彩开讲
发布日期:2021-04-19 浏览次数: 字号:[]

第九期

未来—华体会体 文化青年学术沙龙

● 2021年4月8日下午,由中华文化研究院主办的“未来——华体会体 文化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第九期在清常厅如期举行。

● 本期沙龙的主题是“赛珍珠的中国故事讲述研究——以《大地》三部曲为中心”,由华体会体 于伟老师主讲,丁珂文老师、林静老师评议。沙龙由谭惟老师主持。


主讲环节

(于伟老师)

01

主讲环节

● 01讲故事的人:传教士的作家女儿

这部分的讲述是围绕赛珍珠是否采用“传教士视角”书写中国来展开的。赛珍珠几乎终生都在讲述中国故事,这自然与她前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生活有关。于老师认为,看赛珍珠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是否采用“传教士视角”,首先应当从赛珍珠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入手来进行探讨。他指出,赛珍珠独特的身份和成长经历,使她完成了从传教士到艺术家的文化身份的转变,随这种身份认同的转变而来的,则是她对所谓“传教士的视角”的反叛,尽管这种反叛并不十分彻底。这些在《大地》三部曲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 02所讲述的故事:中国民众的理想与奋斗

这部分的讲述主要围绕赛珍珠的中国故事书写是否忠实于中国人民的生活展开的。在于老师看来,赛珍珠中国故事书写与中国现代作家不同,她既没有采用传教士的视角,也没有站在中国现代作家的启蒙立场上,她希望做中国社会的“动情的观察者”,她通过王龙-王虎-王源祖孙三代人的理想与追求、彷徨与探索,生动再现了清末民初波澜壮阔的时代变动和历史变迁。

南距成都市300多公里,是一条纵深5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总面积64297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

● 03讲故事的方式:反复循环式叙事结构

于老师指出,赛珍珠受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整体上采用了反复循环式的叙事结构,但又有所突破,欧风美雨的侵袭,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使得赛珍珠的叙事空间不断扩大,从乡村到城镇,从城镇到都市,从中国到美国的空间拓展,使得作品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圆形轨迹,给了作品一个开放式、探索性的结局,这显然亦象征着中国社会在西方文化冲击之下的调适与新变。


于老师说,赛珍珠讲述中国的《大地》三部曲,连同她讲述她父母来华传教的传记故事,为她赢得了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既给她带了文学事业的巨大成功,也坚定了她继续向西方讲述中国的信心和勇气。赛珍珠一生写就100多部作品(包括小说、戏剧、传记、自传),除了有限的几部如《这颗高傲的心》之外,绝大多数作品是取材于中国,或者与中国有关,她一生笔耕不辍,执着地在讲中国故事,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二、评议环节


(丁珂文老师)

丁珂文老师就赛珍珠的身份问题作出补充。赛珍珠作为一个“传教士二代”,其生活环境是复杂的。其身份交织在宗教、种族、性别、阶层等多重维度中。在其50年代所撰写的自传《我的几个世界中》,她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一个属于我父母,狭小的、白人的、清洁的、长老会的美国人的世界;另一个是广大的、温馨的、欢乐的、不太干净的中国人的世界。两者之间并不相通。”赛珍珠长期以来在两者之间进行游移、徘徊。最终,她通过写作的方式实现了对于传教士身份的反叛,与对自身作家身份的认同。


林静老师说道,《大地》自1931年出版迄今已八十余年,于老师的讲座回望了这部奇书和它的作者——极富传奇经历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女士。于老师探讨了《大地》在中国文化场域中经典化的可能性及一时难为经典的原因,认为《大地》呈现出了丰富的思想意蕴、广阔的阐释空间及艺术风格独创性等经典特征。就老师个人的观察和思考,在中国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学院派的持续关注、文学理论与批评观念的变更,都使得《大地》呈现的中国故事叙述模式经典化成为可能。而林老师个人仍审慎看待其接受度,《大地》要成为真正的经典尚需普及度和时间检验,并必须将其纳入到某种文学传统中去,孤立探讨其文学价值是不合时宜的。


谭惟老师从《大地》电影和小说之间的关系进行补充,并就赛珍珠的女性身份问题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同于伟老师进行了探讨。“大地”实际上对应着“大地母亲”意象,这与基督教圣母形象有着内在的共通性,故虽然赛珍珠从“传教二代”身份到“作家”身份发生转变,但其女性意识贯穿始终。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分别从“如何处理西方汉学家、作家对中国作品的误读”“赛珍珠的传教士视角问题”“《大地》中是否存在对中国农民的怜悯之情”等角度展开提问,于老师一一作出回应。在热烈的氛围中,本期沙龙圆满结束。


“未来——华体会体 文化青年学术沙龙”每两周举办一次,旨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环境,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