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

发布日期: 2021-04-01 浏览次数:

王宁,1955年7月生于南京市,男,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特聘教授,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带头人和首席导师。

教育背景

1975-1978 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 本科

1986-1989 北京大学英语系, 博士

1990-1991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比较文学系, 博士后

工作经历

1978-1985(7月) 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助教

1985(8月)-1986 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师

1991(7月)-1992(7月) 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

1992(8月)-1997(2月) 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兼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

1997(3月)- 2000年(12月)华体会体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

2001(1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2009(3月)-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院长

2018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讲席教授
2018年7月-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兼神话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019年6月- 华体会体 特聘教授

学术成果

专著

1. 比较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2. 深层心理学与文学批评,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3. 多元共生的时代,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台湾淑馨出版社, 1995年版;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

4. 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阐释, 台湾淑馨出版社, 1996年版

5. 后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年修订版

6.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与钱林森、马树德合作),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7. 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

8. 20世纪西方文学比较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

9. 文学和精神分析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

10. 超越后现代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

11. 全球化与文化研究,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12. 全球化、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Academic, 2004

14.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与葛桂录等合作),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 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中华书局,2006年版;译林出版社2021年修订版

16.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021年修订版

17. “后理论时代”的文学和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商务印书馆2019年修订版

18. Translated Modernities: Literary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Globalization andChina, Ottawa: Legas Publishing, 2010

19. 比较文学:理论思考与文学阐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 又见东方: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思潮,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1. 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2. Il Postmodernismo in Cina (Traduzione di Lavinia Benedetti e Mariadele Scotto di Cesare), Roma: BonannoEitore, 2015

23. 当代中国外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24. 国家形象的媒体建构及海外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5. After Postmodern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21

26. 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编著(中文):

1. 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与乐黛云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 西方文艺思潮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与乐黛云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

3.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 精神分析,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5. 20世纪欧美文学史(第一、二卷,英国文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弗莱研究: 中国与西方(与徐燕红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 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与薛晓源合作),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8. 20世纪欧美文学史(第三、四卷, 英国文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9.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名著导读(三卷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 20世纪欧美文学简史(英美文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与陈厚诚合作),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2. 新文学史(第一辑),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 易卜生与现代性:西方与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4. 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 视角: 翻译学研究(第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 易卜生与中国:走向一种美学的建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 文学理论前沿(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 视角: 翻译学研究(第二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 文学理论前沿(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 文学理论前沿(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 文学理论前沿(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 文学理论前沿(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 翻译全球文化:走向跨学科的理论建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24. 文学理论前沿(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5. 文学理论前沿(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新文学史(第二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7. 菲茨杰拉德文萃(五卷),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28. 大作家小读者(三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9. 文学理论前沿(第八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0. 全球化百科全书(中文版主编),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31. 文学理论前沿(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2. 文学理论前沿(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3.文学理论前沿(第十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4. 文学理论前沿(第十二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5. 文学理论前沿(第十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6.文学理论前沿(第十四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7. 文学理论前沿(第十五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8. 文学理论前沿(第十六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39. 文学理论前沿(第十七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0. 文学理论前沿(第十八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41. 文学理论前沿(第十九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42. 文学理论前沿(第二十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43. 文学理论前沿(第二十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44. 文学理论前言(第二十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编著(英文):

1.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a special issue in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1996: 1.

2. New Directions in Northrop Frye Studies (co-eds. with Jean O’Grad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Northrop Frye: Easter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co-eds. with Jean O’Grady),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3.

4. Translation Studie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a special issue on translation studies inChina,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11:1(2003).

5.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 special issue, Tamkang Review, XXXIV. 1(Autumn 2003).

6. Encyclopedia of Globalization (associate editor),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7. Translating Global Cultures: Toward Interdisciplinary (Re)Constructions, a special issue, Neohelicon, 34:2 (2007).

8. Translation,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 Chinese Perspective (co-eds. with Sun Yifeng),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8.

9.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a special issue,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69.1(2008)

10. Chinese-Wester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rough Translation, a special issue, Tamkang Review, 38. 2(2008)

11. Semiotic and Narrative Studies in China, a special issue, Semiotica, 170-1/4 (2008).

12. Beyond Thoreau: Literary Response to Nature, a special issue, Neohelicon, 36.2(2009).

13. Thinking through Postcoloniality (co-eds. with Shaobo Xie), a special issue, ARIEL, Vol. 40, No. 1(2009).

14. Rethinking Modern Chinese Fic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a special issue, Neohelicon, 37.2 (2010).

15.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ward the (Re)Construc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Neohelicon, 38. 2 (2011).

16. Towards a Third Literature: Chinese Writing in theAmericas (co-edited with Evelyn Hu-Dehart and Russell C.Leong), Amerasia Journal, 38. 2(2012).

17. ModernChinaand the World: Literary Constructions (co-edited with Liu Kang),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49. 4 (2012).

18. Postmodernist Fiction in the World (co-edited with Brian McHale), Narrative, 21.3 (2013).

19. Global in the Local: Ecocriticism inChina, in ISLE: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Autumn 2014)21 (4).

20. Rediscovering China: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co-edited with John Aldrich), European Review, 23.2(2015).

21. Global Maoism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Global Context,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2. 1 (2015).

22.Twentieth-and Twenty-First-Century Chinese Fiction (co-edited with Charles Ross), Modern Fiction Studies,62.4(2016).

23.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East Asia,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4.1 (2017).

24. Cosmopolitanism and China, in Telos, 180 (2017).

25.Derrida in China Today, in Derrida Today,11.1.(2018).

26. Conflicts and Dialogues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ties, in European Review, 26.2(2018).

27. Chinese Encounters with Western Theories, in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79. 3 (2018).

28. Ecocriticism in East Asia,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5.4 (2018).

29. World Drama and Modern East Asian Drama, inNeohelicon, 46.1 (2019)

30. Technology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7.4(2020)

译著

1. 夜色温柔,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6年出版;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2. 西方艺术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3. 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三联书店,1987年版

4. 走向后现代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台湾淑馨出版社,1992年版

5. 后革命氛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 全球化百科全书,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论文

(全部共500余篇, 中外文, 散见中国(大陆和港台)、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法国、日本、丹麦、挪威、德国、巴西、葡萄牙、奥地利、印度、古巴、南非、意大利、匈牙利、埃及等国80多种期刊或文集)(中文):

1. 论杰克·伦敦的《海狼》,《国外文学》, 1987年第3期

2. 后结构主义与分解批评,《文学评论》, 1987年第6期

3. 超越传统模式的国别文学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 1987年第5期

4.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述评, 《外国文学》, 1987年第11期

5. 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影响与流变,《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6. 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及走向,《文艺报》, 1988年6月25日号

7. 西方女权主义批评发展概述,《文艺报》, 1988年12月10日号

8. 比较文学: 走向超学科研究,《文艺研究》, 1988年第5期

9. 西方文艺思潮与当前的中国文学, 香港《八方丛刊》, 第11辑, 1989年2月

10. 论索尔·贝娄的小说创作,《国外文学》, 1989年第1期

11.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文艺研究》,1989年第4期

12.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弗洛伊德主义变体, 《人民文学》, 1989年第2期

13.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 《人民文学》, 1989年第6期

14. 规范与变体, 《钟山》, 1989年第6期

15.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 1989年第5期

16. 朱光潜与弗洛伊德,《北京大学学报》, 1989年第4期

17. 批评的理论意识之觉醒: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走向,《外国文学评论》, 1989年第3期

18. 论学院派批评,《文艺报》, 1989年12月23日号

1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文艺报》, 1990年2月24日号

20. 西方文艺思潮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北京大学学报》, 1990年第4期

21.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学,《当代电影》, 1990年第6期

22. 后现代主义如是说,《中外文学》, 1990年第3期

23. “弗洛伊德热”的冷却,《文学自由谈》, 1991年第3期

24. 后现代主义的终结,《天津文学》, 1991年第12期

25. 《雷雨》中的弗洛伊德主义因素,《中国比较文学》, 1992年第1期

26. 接受与变体: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后现代性, 《中国社会科学》, 1992年第 1期

27. 意义的阐释和阐释的意义: 重读新感觉派小说,《北京大学学报》, 1992年第 3期

28.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主流嬗变,《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

29. 战后荷兰文学鸟瞰,《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2期

30. 杰克·伦敦新探,《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 1992年第1期

31.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概论:1900-1945,《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 1992年第2期

32. 后现代主义: 从北美走向世界,《花城》, 1993年第1期

33. 如何看待和考察后现代主义,《文艺研究》, 1993年第1期

34. 重建后现代概念: 中国的例子,《钟山》, 1993年第1期

35. 中国九十年代文学研究中的若干理论课题,《天津社会科学》, 1992年第5期

36. 九十年代比较文学的超学科走向,《中国比较文学》, 1993年第1期

37. 后现代主义: 东方与西方, 台湾《艺术潮流》,1993年第2期

38. 通俗文学中的后现代性,《通俗文学评论》, 1993年第2期

39. 当今中国商品经济氛围下的后现代文学艺术,《香港中国企业文化》,1993年第 2期

40. 作为国际性文学运动的后现代主义,《上海文学》, 1993年第2期

41. 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刍议,《书法研究》, 1993年第5期

42. 论国际比较文学研究新格局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 1993年第5期

43. 西方文学家眼中的弗洛伊德主义,《国外文学》, 1993年第2期

44. 论后新时期文学: 模仿与内容,《天津文学》, 1994年第1期

45.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变体,《天津社会科学》, 1994年第1期

46. 关于诺思洛普·弗莱,《文艺报》, 1993年10月23日号

47. 大众文化与文化研究,《文艺报》, 1994年2月19日号

48.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多元主义和比较文学东方学派的崛起,《北京大学学 报》, 1994年第5期

49. 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思潮,《光明日报》, 1994年4月27日号

50.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思潮,《光明日报》, 1994年9月14日号

51. 后现代主义之后...., 《文艺报》, 1994年9月10日号

52. 走向多元共生的时代,《文汇报》, 1994年5月1日号

53. 后现代性、消费者文化、王朔现象,《通俗文学评论》, 1994年第1期

54. 后新时期与后现代,《文学自由谈》, 1994年第3期

55. 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后现代性,《诗探索》, 1994年第3期

56.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独特的西方模式吗?,《楚天艺术》, 1994年第2期

57. 从比较的视角研究中国文学,《文学自由谈》, 1994年第4期

58. 先锋派的悖论,《作家报》, 1994年10月22日号

59. “元批评”与批评的主体意识,《作家报》, 1995年2月4日号

60. 传统与先锋, 现代与后现代,《文艺争鸣》, 1995年第1期

61. 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剖析,《北京大学学报》, 1995年第2期

62. “先锋派”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 《天津社会科学》, 1995年第2期

63. 今日西方的女权主义理论与思潮,《光明日报》, 1995年4月11日号

64. “东方主义”与东方视角,《文学自由谈》, 1995年第2期

65. 比较文学的未来,《天津社会科学》, 1995年第4期

66. 后殖民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批判,《文艺报》, 1995年5月6日号

67. 后新时期: 一种理论描述,《花城》, 1995年第3期

68. “非边缘化”和“重建中心”--后现代主义之后的西方理论与思潮,《国外文学》, 1995年第3期

69.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思潮概观,《外国文学》, 1995年第5期

70. 女权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女性先锋文学,《社会科学战线》, 1995年第5期

71. “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 对话还是对峙?,《东方丛刊》, 1995年第3期

72. 后殖民语境与中国当代电影,《当代电影》, 1995年第5期

73. 易卜生戏剧的多重代码,《外国文学研究》, 1995年第4期

74.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广州文艺》, 1996年第1期

75. 文化研究: 今日西方理论批评的主潮,《上海文化》, 1996年第1期

76. 文化研究: 西方与中国,《国外文学》, 1996年第2期

77. 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中外文化与文论》, 1996年第1期

78. “文化研究”在西方,《光明日报》, 1996年4月11日号

79. 文化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前景,《文艺报》, 1996年6月14日号

80. 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地文学,《中外文化与文论》, 1996年第2期

81. “东方主义”反思,《外国文学》, 1996年第5期

82. 略论中国当代电影的两难及出路,《电影艺术》, 1996年第6期

83. 后殖民主义与中国当代批评,《广州文艺》, 1996年第9期

84. “文化研究”与经典文学研究,《天津社会科学》, 1996年第5期

85. 从比较文学到跨文化研究,《文学自由谈》, 1996年第3期

86. 消费文化: 今日中国文化的理论课题,《青年文艺家》, 1996年第3期

87. 多元文化主义与加拿大文学,《文艺争鸣》, 1997年第1期

88.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消费文化,《北京文学》, 1997年第3期

89. 后殖民地文学概观,《译林》, 1997年第3期

90. 后殖民理论批判: 兼论中国文化的 "非殖民化",《文艺研究》, 1997年第3期

91. 文化批评和批评的国际化,《文学自由谈》, 1997年第3期

92. 呼唤当代文学的想象力,《外国文学》, 1997年第3期

93. 后现代性和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研究》, 1997年第3期

94.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后现代性,《广州文艺》, 1997年第6期

95.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 质疑与反思,《外国文学》, 1997年第5期

96. 易卜生剧作的意义重构,《外国文学研究》, 1997年第3期

97. 德勒滋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分裂结构,《钟山》, 1997年第6期

98. 保罗·德曼和他的解构批评理论,《文艺报》, 1997年7月17日号

99. 后现代性与全球化,《天津社会科学》, 1997年第5期

100. 文化研究/比较文学: 挑战还是超越?,《中外文化与文论》, 1997年第2期

101.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传媒现象分析,《现代传播》, 1997年第6期

102. 拉丁美洲“爆炸文学”的启示,《外国文学》, 1998年第3期

103. 解构、女权主义和后殖民批评: 斯皮瓦克的学术思想探幽,《北京大学学报》, 1998年第1期

104. 论中西方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文化研究》, 1998年第3期

105. 当代英国诗歌概述,《诗探索》, 1998年第4期

106. 翻译研究和文化传播,《国际学术动态》, 1998年第2期

107.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天津社会科学》, 1998年第3期

108.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工业和文化研究,《文艺报》, 1998年7月28日号

109.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翻译研究,《外语与翻译》, 1998年第2期

110.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现状及未来走向,《中华文化论丛》, 1998年, 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111. 巴赫金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中国文化报》, 1998年8月13日号

112.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理论,《文艺报》, 1998年8月18日号

113.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东方丛刊》, 1998年第4期

114. 全球化及其导致的后果,《文艺报》, 1998年9月15日号

115. 全球化语境下的后现代和后殖民研究, 《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 版社, 1998年出版

116. 全球化与人文科学的未来, 《国际学术动态》, 1998年第6期

117. 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对立与对话,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8年第6期

118. 从传统到先锋, 从现代到后现代: 论大陆小说的言说境地,《两岸后现代文学 研讨会论文集》, 台北, 1998年9月出版

119. 当代英国小说概述,《译林》, 1999年第1期

120. 全球化语境下汉学的重建,《东方丛刊》, 1999年第1期

121. 圣经与文学: 阐释中的建构,《基督教文化学刊》, 东方出版社, 1999年出版

122. 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 学术化和国际化,《山花》, 1999年第3期

123. 易卜生研究的后现代视角:《野鸭》的个案分析,《文艺研究》, 1999年第2期

124.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华读书报》, 1999年2月10日号

125. 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文化对话,《中国文化报》,1999年3月20日号

126. 知识经济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位置,《中国教育报》, 1999年4月14日号

127. 大众文化挑战下的世纪末文学,《文艺报》,1999年4月27日号

128. 人文学者应勇敢地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中国文化报》, 1999年4月27日号

129.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外国文学》,1999年第4期

130. 杨周翰的文化批评思想探幽,《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3期

131. 五四与中国的现代性,《中国文化报》,1999年5月29日号

13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论争和文化对话,《东方文化》,1999年第4期

133. 全球化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化批评,《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

134. 寻求多学科研究和国际对话,《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

135. 文学名著的改变和经典的重构,《戏剧电影报》,1999年6月11日号

136. 翻译和文化建构,《中国文化报》,1999年6月12日号

137. 文化研究在九十年代的新发展,《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9期

138. 再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后现代话语,《山花》, 1999年第11期

139. 易卜生与现代性:易卜生与中国,《国际学术动态》,1999年第5期

140.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翻译和阐释,《中国文化报》,1999年12月2日号

141. 全球化、文化研究和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对话,《跨文化对话》,第3辑,上海

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142. 面对知识经济:人文学者的立场,《东方文化》,2000年第1期

143.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

144.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

145. 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46. 面对全球化:从文学批评走向文化批评,《文学前沿》第二辑,2000年

147. 全球化时代英语的普及和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年第8期

148. 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西方与中国,《文化研究》第一辑,2000年

149. 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化,《文艺报》,2000年8月29日号

150. 走向东西方对话和开放建构的文学理论,《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

151.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和中国人,《文艺报》,2000年11月7日号

152. “文学理论年”在中国,《中外文化交流》,2000年第6期

153.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1期

154. 希利斯·米勒和他的解构批评,《南方文坛》,2001年第1期

155. 雅克·德里达和他的解构理论,《南方文坛》,2001年第2期

156.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及传媒的功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57. 全球化语境下影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南方电视学刊》,2001年第1期

158. 弗莱:当代文化批评的先驱者,《外国文学》,2001年第3期

159. 特里·伊格尔顿和他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南方文坛》,2001年第3期

160. 全球化、文化研究和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2期

161. 边缘话语的力量,《文艺报》,2001年3月27日号

162.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文艺报》,2001年4月10日号

163. 爱德华·赛义德和他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南方文坛》,2001年第4期

164. 沃夫尔冈·伊瑟尔和他的接受美学理论,《南方文坛》,2001年第5期

165.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南方文坛》,2001年第6期

166. 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化,《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

167. 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断代,《文艺研究》,2001年第6期

168. 中国现代文学的世界性和全球性:一种新的断代,《文艺报》,2001年8月28 日号

16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西方的历史与现状,《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2001 年),第2期

170.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71.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72.走向一种理论自觉的建设性双边对话,《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173.全球化、文化研究与中国学者的文化策略,《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

174.翻译文学和中国文化现代性,《清华大学学报》(增刊)2002年专刊

175.巴赫金之于“文化研究”的意义,《俄罗斯文艺》,2002年第2期

176.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南方文坛》,2002年第2期

177. 哈罗德·布鲁姆和他的“修正式”批评理论,《南方文坛》,2002年第3期

178. 全球化时代文化批评的新方向,《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3期

179. 文学经典的构成和重铸,《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第3期

180. 霍米·巴巴和他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南方文坛》,2002年第6期

181.亟须一种修正思维,《跨文化对话》,总第9期,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182. 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外国文学》,2002年第6期

183.现代性、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构,《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

184.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85. 全球化、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之走向,《山花》,2002年第11期

186. 全球性后殖民语境下的跨文化对话,《跨文化对话》,总第10期,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187. 文学的文化阐释与经典的形成,《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88.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1期

189. 全球化理论与文学研究,《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

190.心灵的流亡和文字的流亡,《跨文化对话》,总第11期,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91. 作为艺术家的易卜生:易卜生与中国重新思考,《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192.西方文学研究的“问题化”,《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193. 全球化时代的“非典”及生态学反思,《河北学刊》,2003年第4期

194.国际英文权威学术期刊评介及写作策略,《中国研究生》,2003年第5期

195.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

196.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理论批评,《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

197. 文学翻译与经典重构,《译林》,2003年第6期

198. 文学形式的转向:语象批评的来临,《山花》,2004年第4期

199.再论翻译学的学科定位和文化特征,《中国翻译》,2004年第3期

200. 流散写作与中华文化的全球性特征,《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4期

201. 浪漫主义、《镜与灯》及其“乌托邦”的理论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

202. 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文学理论前沿》,第一辑(2004)

203. 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疆界的模糊与身份的重构,《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204. 批评的伦理与学术的规范,《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

205. 雅克·德里达: 解构批评及其遗产,《江汉论坛》,2005年第2期

206. 文学的环境伦理学:生态批评的意义,《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207. 德里达与翻译理论的解构,《中国翻译》,2005年第1期

208. 德里达与解构批评的启示:重新思考,《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09. 外语院系比较文学学科的特色和发展前景,《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2期

210. 德里达与解构批评:重新思考,《文学理论前沿》,第二辑(2005)

211.“后理论时代”的文化理论,《文景》,2005年第3期

212.“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外国文学》,2005年第3期

213. 杨周翰先生为我指明了治学的方向,《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3期

214. 全球化、文化研究和当代批评理论的走向,《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215. 比较文学学科的“死亡”与“再生”,《思想战线》,2005年第5期

216.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性别研究和怪异研究,《南开大学学报》,2005年5

217.翻译的文化建构和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中国翻译》,2005年第6期

218. 对人文社会科学现行学术评价系统的确认与辩护,《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

219. 后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及其审美特征,《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220. “后理论时代”的西方理论与思潮走向,《文学理论前沿》,第三辑(2006)

221. 批评:图像时代的境遇,《清华美术》,第二辑(2006)

222. 经典化、非经典化与经典的重构,《南方文坛》,2006年第5期

223. 弗洛伊德诞辰纪念之思考,《出版人》,2006年第9、10 期合刊

224. 流散文学与文化身份认同,《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225. 翻译学的理论化:跨学科的视角,《中国翻译》,2006年第6期

226.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全球本土化”历程及走向,《学术月刊》,2006年第12期

227. 佛克马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理论思想,《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1期

228.当代文化批评语境中的“图像转折”,《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29. 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与当代批评中的“图像转折”,《文学理论前沿》第四辑(2007)

230. 全球化、民族主义及超民族主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231. 马克思主义与解构理论,《学术月刊》,2007年第9期

232. 重划文学研究的疆界,《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1期

233. 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和经典的重构,《外国文学》,2007年第6期

234. 鲍德里亚与当代消费文化研究,《文景》,2007年第10期

235. 艾科的写作与批评的阐释,《南方文坛》,2007年第6期

236.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10期

237. 穿越“理论”之间:“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思潮和文化建构,台湾《中央大学人文学报》,第32期(2007年10月)

238. “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后现代、后殖民与新儒学重建,《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39. 超越“易卜生主义”,《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3期

240. 误读与文学经典的修正和重构---哈罗德·布鲁姆的“修正主义”批评理论再探,《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241. 马克思主义与解构理论:批判性探索,《文学理论前沿》第五辑(2008)

242. 多丽丝·莱辛的获奖及其启示,《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

243. 从语符翻译到跨文化图像翻译:傅雷翻译的启示,《中国翻译》,2008年第4期

244. 耶鲁批评家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启示,《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11期

245. 后现代生态语境下的环境伦理学建构,《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6期

246. 比较文学的危机和世界文学的兴盛,《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1期

247. “世界文学”与翻译,《文艺研究》,2009年第3期

248. 理论的翻译与变异,《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3期

249. 解构、后殖民和文化翻译——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4期

250. 理论反思后的重构——《钱中文文集》读后,《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7期

25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与策略,《文学理论前沿》第六辑(2009)

252. 生态批评与文学的生态环境伦理学建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53.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标准,《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254. 季羡林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9期

255.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中国翻译》,2009年第5期

256. 外语人才应该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做出贡献,《中国外语》,2009年第5期

257.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解构主义的推进,《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58. “被译介”和“被建构”的易卜生:易卜生在中国的变形,《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6期

259. 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权,《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冬季卷

260. 重建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和文化认同,《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261.“后理论时代”中国文论的国际化走向和理论建构,《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262. 探索艺术和生活的多种可能:易卜生《培尔·金特》的多重视角解读,《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第2期

263. 从单一到双向:中外文论对话中的话语权问题,《江海学刊》,2010年第2期

264. 文学经典的审美性和动态性:读克默德《愉悦与变革》,《文景》,2010年第3期

265. 生态文明与生态批评:现状与未来前景,《东方丛刊》,2010年第2期

266.“世界文学”:从乌托邦想象到审美现实,《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7期

267. 生态文明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跨文化对话》第26辑(2010)

268. 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国话语权,《跨文化对话》,第26辑(2010)

269. 世界文学与中国,《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4期

270. 消费时代的视觉文化与语符翻译的崛起,《清华美术》卷9(2010)

271. 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中国翻译》,2011年第2期

272. 世界文学的普适性与相对性,《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2期

273. 世界文学的双向旅行,《文艺研究》,2011年第7期

274. “全球人文”与人文学科在今天的作用,《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8期

275. 消解“单一的现代性”:重构中国的另类现代性,《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276. 逆写的文学:后殖民文学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5期

277. 追求完美的境界,《读书》,2011年第11期

278. 民族主义、世界主义与翻译的文化协调作用,《中国翻译》,2012年第3期

279. 世界主义与世界文学,《文学理论前沿》,第九辑,2012年

280. 超越“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国际化,《中国翻译》,2012年第4期

281. 西方的汉学研究与中国人文学术的国际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282. 面对文化研究的挑战:比较文学的未来,《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5期

283. 世界主义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8期

284. 世界文学语境下的华裔流散写作及其价值,《深圳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285. 世界主义及其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山东师大学报》,2012年第6期

286. 中国文论如何有效地走向世界?《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1期

287. 中国文论走向世界的可行性及可能性思考,《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288.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自觉与自信——基于海外孔子学院成败得失的分析,《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期

289. 全球化进程中城市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北京民俗论丛》,第一辑,2013年

290. “后理论时代”的后人文研究:兼论文学与机器的关系,《外国文学》,2013年第2期

291. 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中国翻译》,2013年第2期

292. 中国文化走出去:外语学科大有作为,《中国外语》,2013年第2期

293. 美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历程,《读书》,2013年第4期

294. 再论“后理论时代”的西方文论态势及走向,《学术月刊》,2013年第5期

295. 诺斯洛普·弗莱新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对话关系,《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5期

296. 孟而康与比较诗学的超越,台湾《中外文学》,第42卷,第2期(2013年6月)

297. 后人文主义与文学理论的未来,《文艺争鸣》,2013年第9期

298. “后理论时代”的理论风云:走向后人文主义,《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6期

299. 世界主义在当今时代的意义,《理论学刊》,2013年第10期

300. 清华大学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301.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国的声音,《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1期

302. 世界主义、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1期

303. 世界主义,《外国文学》,2014年第1期

304. 我的学术道路,《当代外语研究》,2014年第1期

305. 翻译与跨文化阐释,《中国翻译》,2014年第2期

306. 世界文学的中国版本,《学术研究》,2014年第4期

307. 走出“语言中心主义”囚笼的翻译学,《外国语》,2014年第4期

308. 人文社会科学的多元评价机制:超越SSCI和A&HCI的模式,《清华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309.世界文学背景下的现代外国文学经典重读,《名作欣赏》,2014年第7期

310. “世界主义”及其之于中国的意义,《南国学术》,第4卷,第3期(2014)

311. 世界文学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6期

312. 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文学理论前沿》第十二辑(2014)

313. 孟而康、比较诗学与世界诗学的建构,《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6期

314. 也谈“后理论时代”的理论状况及我们的对策,《东吴学术》,2014年第6期

315. 重读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及其他小说,《名作欣赏》,2014年第12期

316. 再论“后理论时代”中国文论的国际化,《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317. 关于强制阐释与过度阐释——答张江先生,《文艺研究》,2015年第1期

318. 也谈场外理论与文学性——答张江先生,《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期

319. 场外征用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再识——答张江先生,《清华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320. 巴特勒的理论之于中国当代性别研究的意义,《山东外语教学》,2015年第1期

322. 世界诗学的构想,《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323. 文学批评的预设和理论视角——答张江先生,《学术研究》,2015年第4期

324. 走出英语中心主义的文化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5年第2期

325. 前见、立场及其他理论概念的辨析,《学术月刊》,2015年第5期

326. 重新界定翻译:跨学科和视觉文化的视角,《中国翻译》,2015年第3期

327. 文学批评的模式与创造性应用,《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6期

328. 关于强制阐释现象的辨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329. 如何有效地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建构中国话语?——读施旭的英文专著《中国话语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年第5期

330. 阐释的有效性和文学批评伦理学,《求是学刊》,2015年第5期

331. 易卜生与世界主义:兼论易剧在中国的改编,《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4期

332. 阐释的边界与经典的形成,《学术界》,2015年第9期

333.批评的公正性和阐释的多元性,《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第2期

334.走向多元取向的世界主义:以文学为视角反思近百年普遍主义的合法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335. 诺贝尔文学奖、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当代作家评论》,2015年第6期

336. 北京的世界主义特征及其发展方向,《社科科学战线》,2016年第1期

337. 走向世界人文主义: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世界意义,《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期

338. 再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国际化战略及路径,《清华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339. 再论杨周翰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16年第2期

340.全球化时代的翻译及翻译研究:定义、功能及未来走向,《外语教学》,2016年第3

341. 从理论的(单向)旅行到(双向)对话,《深圳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342. 丧钟为谁而鸣?——论比较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7期

343. 一带一路语境下的比较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人文杂志》,2016年第9期

344. 永远的拉尔夫·科恩和《新文学史》,《文学理论前沿》第15辑(2016)

345. 作为历史主义者的莎士比亚——兼论莎士比亚历史剧对我们的启示,《外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6期

346. 吉迪恩·图里:一个来自小民族的翻译理论大家,《东方翻译》,2016年第6期

347. 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先驱——王佐良先生二三事,《外国文学》,2016年第6期

348. 走向数字人文的新阶段,《燕山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349. 全球化、全球本土化以及中国的文化学术策略,《江海学刊》,2017年第3期

350. 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共融:兼论后人文主义语境下的数字人文,《武汉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351.比较诗学、认知诗学与世界诗学的理论建构,《文学理论前沿》第17辑(2017)

352. 再论文学作品意义的形成及演变,《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8期

353. 再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及评价标准——兼论中国实施文科院士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第3期

354. 英国媒体中的北京形象:基于《泰晤士报》2000-2015年的框架分析,《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355.中英文学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外国语言与文化》第1期(2017)

356. 从世界文学到世界戏剧,《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年第1期

357. 从世界文学到世界诗学的理论建构,《外国语文研究》,2018年第1期

358. 德里达的幽灵:走向全球人文建构,《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6期

359.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走向,《清华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360. 翻译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及海外传播,《外语教学》,2018年第5期

361. 世界主义视野下的上海摩登(现代性)和上海后现代性,《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8期

362. 中国当代小说与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第2期

363. 翻译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364.作为问题导向的世界文学概念,《外国文学研究》,2018年第5期

365. 比较文学在中国:历史的回顾及当代发展方向,《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366.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当代小说:贾平凹小说的世界性和理论前瞻性,《学术研究》,

2018年第12期

367.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和全球化——重读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外国语言与文化》,第2卷第4期(2018年12月)

368.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19年第1期

369. 当代比较文学的“世界”转向,《浙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370. 论“后理论”的三种形态,《广州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371.再谈中国文化走出去外语学科的作用,《中国外语》,2019年第2期

372.王佐良的英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批评,《外国文学》,2019年第3期

373. 翻译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及未来前景,《中国翻译》,2019年第3期

374. 柳鸣九的法国文学批评,《外国语言与文化》,第3卷第2期(2019年6月)

375. 西方理论在中国:创造性接受与建构,《文艺争鸣》,2019年第6期

376. 钱中文的俄苏文学和文论批评,《中国文学批评》,2019年第3期

377.袁可嘉的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和诗歌批评,《浙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8期

378. 季羡林的东方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与批评实践,《东方丛刊》,2019年第1期

379.全球化时代中国对世界文化和人文思想的贡献,《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11期

380. 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381. 当代生态批评的“动物转向”,《外国文学研究》,2020年第1期

382. 阐释的循环和悖论,《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2期

383.新文科视野下的外语学科建设,《中国外语》,2020年第3期

384. 科技与人文:对立还是互补?《燕山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385. 后现代主义论争在中国:反思与启示,《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3期

386. 西方文论的幽灵: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之我见,《湖北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387. 易卜生剧作的当下意义和审美价值,《名作欣赏》,2020年第5期

388. 启示与建构:法国文学和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11期

389. 新冠病毒肺炎突发与治理的人文反思,《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

390. 超越历史与传记的真实:莎士比亚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启示,《现代传记研究》,2020年第2期

391.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叙事,《学术前沿》,2020年第21期

392. 新文科视阈下的翻译研究,《外国语》,2021年第2期

39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的世界文学观,《上海师范大

学学报》,2021年第2期

394.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再识——兼论谢天振的比较文学研究特色,《中国比较文学》,2021

年第2期

395. 科技人文与中国的新文科建设——从比较文学学科领地的拓展谈起,《上海交通大学学

报》,2021年第2期

396. 强制阐释与阐释的合法性,《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第3期

397.生态翻译学:一种学术范式的崛起,《外语教学》,2021年第4期

主要论文(外文):

1. “The Reception of Freudianism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Part 1, China Information, 5. 4 (1990): 58-71; Part 2, China Information, 6. 1(1991): 45-54.

2. “Western Influence i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New Period”, Frame, 6. 2 (1991): 14-23.

3. “Reception and Metamorphosis: Postmodernit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vant-Garde Fic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4. 1(1993): 5-13.

*4. “Constructing Postmodernism: The Chinese Case and Its Different Versions”,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1/2(1993): 49 -61.

*5. “Confronting Western Influence: Rethinking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New Period”, New Literary History, 24. 4(1993): 905-926.

6. “Introductory Remarks to the Workshop: ‘Postmodernity’?--An Examination of Avant-Garde Literature in the Third World Countries”, Proceedings of the XIIIth Congress of the ICLA, Vol.6,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95, 550-553.

7. “Postmodernit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vant-Garde Fi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XIIIth Congress of the ICLA, Vol. 6, 565-573.

8. “A Chinese Case of the Oedipus Complex: Freudian Elements in Cao Yu's Leiyu”,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Literature and Psychology,Lisbon, 1995, 199-205.

9. “Multiple Codes in Ibsen’s Drama”, in Ibsen Research Papers, Beijing: Chinese Literature Press, 1995, 46-56.

10. “Postmodernism: A Typical Western Model or an International Move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Proceedings of the XIXth Congress of the FILLM, Brasilia, 1996, 180-185.

*11. “Toward a New Framework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3. 1(1996): 91-100.

12. “Cultural Relativism and the Futur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 Oriental Perspective”, in The Search for a New Alphabet, Harald Hendrox et. al. eds.,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Company, 1996,289-295.

*13. “Toward a Translation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Western Comparative Culture Studies”,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Vol. 4(1996): 43-52.

14. “Zhu Guangqian and Freud: A Case of Comparative Aesthetic Studies”,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Literature and Psychoanalysis, Lisbon, 1996, 205-213.

15. “The Reception of Postmodernism in China: The Case of Avant-Garde Fiction”, in International Postmodernism: 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 Hans Bertens and Douwe Fokkema eds.,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Company, 1997, 499-510.

*16. “The Mapping of Chinese Postmodernity”, boundary 2, 24.3(1997): 19-40.

*17. “Orientalism versus Occidentalism?”, New Literary History, 28.1 (1997), 57-67.

*18.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the ‘Decolon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RIEL, 28. 4 (1997), 33-47; Linked Histories: Postcolonial Studies in a Globalized World, Pamela McCullum and Wendy Faith eds., Calgary: University of Calgary Press, 2005, 231-242.

19.“From Psychoanalysis to Schizoanalysis: Reflections on Current Chinese Literary Cultures”, Social Semiotics, 7.3 (1997): 323-334.

20. “Toward a New Utopia: A Post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Tao Yuanming’s ‘Tao Hua Yuan’”, Ideal Places in History: East and West, Kyoto: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1997, 217-225.

21. “(Re)Constructing Ibsen in the Chinese Context: the Case of An Enemy of the People”, Ibsen Theatre Symposium, Oslo, 1997, 33-43.

22.“Decolonizzare la Cina?Teoria postcoloniale ecultura Cinese”, I Quaderni di Gala: Almanacco di Letteratura comparata, VIII (1997), 11: 43-53.

*23. “‘Decolonizing’ Chinese Culture in a Post-Colonial Era?”,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4. 4 (1997), 999-1006.

24. “The Fut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hallenged by Popular Culture”, SPIEL, 16. 1/2(1997): 368-371.

25. “Postmodernizing Ibsen: Toward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Fin-de-Siecle”, Ibsen im europaischen Spannungsfeld zwischen Naturalismus und Symbolismus, Maria Deppermann et.al.(eds.),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1998, 295-307.

26. “Postmodernita, postcolonialismo e globalizzazione. Una prospettiva cinese”, I Quaderni di Gala: Almanacco di Litteratura comparata, IX (1998), 12: 49-60.

27. “Feminist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Literature”, Tamkang Review, XXIX (1998), 1: 107—121.

28.“Comparative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in China”,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day, Steven Totosy de Zepetnek et. al. eds., Paris: Honore Champion, 1999, 439-449.

29. “Globalization, Cultural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Quarterly, 15(2000), 37-50.

30. “‘Localization’ and ‘Decolonizatio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Colonizer and Colonized, Theo D’haen et. al. eds., Amsterdam: Rodopi, 2000, 151-160.

*31. “Postmodernity, Postcoloniality and Globalization: A Chinese Perspective”, Social Semiotics, 10. 2 (2000): 221-233.

32. “Chinese Studie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Vol. XVII, No. 2(March 2000): 55-64.

33. “On the Man-Nature Relationship Represente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Work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Vol. 1(2000): 80-93.

*34. “The Popularization of English and the ‘Decolonization’ of Chinese Critical Discourse”, ARIEL, 31. 1/2 (2000): 412-424.

35. “China,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of Literary Theory”, China and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Vol.50, No. 6 (2000): 40-41.

36. “Is There a Future f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Vol. 2 (2000): 129-135.

37. “Post-New Period: A Metamorphosed Version of Chinese Postmodernity”,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7.3(2000): 480-497.

*38. “Confronting Globalization: Cultural Studies versu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Neohelicon, XXVIII/1(2001): 55-66.

39.“Northrop Frye and Cultural Studies”, New Directions in Northrop Frye Studies. Jean O’Grady and Wang Ning ed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3.

40.“Translatology: Toward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No. 6, 2001: 2-6.

41. “Whitman and Modernity in Regard to His Reception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Whitman East and West, Ed Folsom ed., Iowa;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2002, 197-207.

*42. “Translation as Cultural ‘(De)Colonization’”,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Vol. 10. 4(2002): 283-92.

*43.“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the Chines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Strategy”,Neohelicon, XXIX/2(2002): 101-114.

*44. “Translation Studie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Vol. 11.1(2003): 7-10.

45. “Cultural Studies in China: Towards Closing the Gap between Elite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European Review 11. 2(May 2003): 183-191.

46. “Reconstructing Ibsen as an Artist: A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the Reception of Ibsen in China”, Ibsen Studies Vol. III, No. 1(2003):71-85.

47.“Introductio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Tamkang Review, XXXIV.1(Autumn 2003): 1-7.

48. “Globalizing Chinese Literature: Moving toward a Rewriting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Cultur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3(38) (2004, February): 53-68. Republished entitled “Globalzing Chinese Literature: Toward a Rewriting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Culture”, in Jie Lu ed. China's Literary and Cultural Scenes at the Turn of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pp.103-118,

49. “Identity Seeking and Constructing Chinese Critical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30.3-4(2003): 526-541.

*50.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Globalism: A Chinese Cultural and Literary Strateg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41.4 (2004): 584-602.

*51.“Translating Theory: Toward a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ritical Discourse”, ARIEL, 34.2/3(2003): 95-113.

*52. “Canon Formation, or Literary Revisionism: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Canon”, Neohelicon, XXXI(2004)2: 161-174.

*53. “The Ends of Theory: The Beijing Symposium on Critical Inquiry”, co-authored with W.J.T.Mitchell. Critical Inquiry, Vol. 31. No. 2(Winter 2005): 265-270.

54. “Reflections on Chinese-Wester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an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eds. Reingard Nethersole. Pretoria: Unisa Press, 2005, 160-171.

*55. “Translating Journals into Chinese: toward a Theoretical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ritical Discourse”, New Literary History, 36. 4(2005): 649-659.

*56. “Death of a Discipline”? Toward a Global/Local Orienta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Neohelicon, XXXIII(2006)2: 149-163.

57. “Postmodernity, Postcoloniality, and Globalization: A Mainly Chinese Cultural and Literary Perspective”, Frame, 19.2 (2006):

*58. “Translatology, Criticism and Culture”,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14.2 (2006): 107-113.

*59. “Introductory Remarks”, Neohelicon, XXXIV (2007)2: 9-11.

*60. “Toward ‘Glocalized’ Orientations: Current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China”, Neohelicon, XXXIV (2007)2: 35-48.

61. “New Productions of Ibsen’s Plays in China Today”, North West Passage, No. 4, 2007: 39-50.

*62. “Rethink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a Global Context”,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Vol. 69, No. 1(2008): 1-11.

*63. “Review on Embodied Modernities: Corporeality, Represent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Vol. 45, No. 1 (2008): 120-122.

*64. “Introduction: From Linguistic Semiotics to Cultural Semiotics: Semiotic and Narrative Studies in China”, Semiotica, 170-1/4 (2008): 139-151.

65. “Introductory Remarks,”Tamkang Review, 38. 2(2008): 3-8.

*66. “Introductory Remarks”, Neohelicon, XXXVI (2009)2: 285-287.

*67. “Toward a Literary Environmental Ethics: A Reflection on Ecocriticism,”Neohelicon, XXXVI (2009)2: 289-298.

*68. “An ‘Iconological Turn’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Visual Culture”, Semiotica, 176-1/4(2009): 29-46.

*69. “Diasporic Writing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or Identities in a Global Postcolonial Context”,ARIEL, Vol. 40, No. 1(2009): 107-123.

*70. “Ralph Cohen, New Literary History, and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New Literary History, Vol. 40, No. 4 (2009): 739-749.

*71. “Global English(es) and Global Chinese(s): Toward Rewriting a New Literary History in Chinese,”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9(63)(2010), 159-174.

*72. “World Literature and the Dynamic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Vol. 71, No. 1(2010): 1-14.

*73. “Reconstructing (Neo)Confucianism in ‘Glocal’ Postmodern Culture Context,”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37, No. 1(2010): 48-62.

*74. “Rethinking Modern Chinese Fiction in a Global Context,”Neohelicon, Vol. XXXVII, No. 2(2010): 319-327.

*75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ARIEL, Vol. 42, No. 1(2011): 171-190.
*76. “Introductory Remarks”, Neohelicon, XXXVIII (2011)2:245-247.

*77. “‘Weltliteratur’: from a Utopian Imagination to Diversified Forms of World Literatures”, Neohelicon, XXXVIII (2011)2: 295-306.

*78. “(Re)Considering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Toward Rewriting Literary History in a Global Age,”Amerasia Journal, 38.2(2012): XV-XXII.

*79. “Chinese Literary and Cultural Trends in a Postrevolutionary Er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Vol. 49, No. 4(2012): 505-520.

*80 “Translating Modernity and Reconstructing World Literature,”Minnesota Review, Vol. 2012, No. 79 (Autumn 2012): 101-112.

*81. “Multiplied Modernities and Modernisms?”Literature Compass, 9/9 (2012): 617-622.

*82. “Ibsen Metamorphosed: Textual Re-appropriation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Neohelicon, XXXX (2013)1:145-156.

*83. “Northrop Frye’s Legacy: Toward a Dialogic Interaction betwee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ARIEL, Vol. 43, No. 4 (2012): 147-160

*84. “Introduction: Historicizing Postmodernist Fiction”, Narrative, Vol. 21, No. 3(2013): 293-300.

85. “Cosmopolitanism, World Literature and Chinese Literary Practice,”The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Vol. 59, No. 3(Summer 2013): 385-398.

*86. “A Reflection on Postmodernist Fiction in China: Avant-Garde Narrative Experimentation,”Narrative, Vol. 21, No. 3(2013): 326-338.

*87. “Reading Theory Now: An ABC of Good Reading with J.Hillis Miller,”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Vol. 50, No.4 (2013): 687-691.

*88. “On World Literatur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Cultural Studies”, 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15.5 (December 2013): Article 4.

*89“Variation Theory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Book Review Article about Cao’s Works,”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15.6 (December 2013): Article 18.

*90“Earl Miner: Comparative Poet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 Poetics,”Neohelicon, XXXXI (2014)2: 415-426.

91. “Cosmopolitan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Angelica Duran and Yuhan Huang eds., Mo Yan in Context: Nobel Laureate and Global

Storyteller, West Lafayette, Indiana: PurdueUniversity Press, 2014, pp. 167-181.

*92. “Global in the Local: Ecocriticism in China,”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21.4(2014), pp. 739-748.

93.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Decanonization and Recanonization,” in Ming Dong Gu et al. eds.,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for Western Readers, Albany: States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4, pp. 71-88.

*94. “Introduction,”European Review, 23. 2(2015); 173-179.

*95. “Highlight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China,”European Review, 23. 2(2015): 273-285.

*96. “Introduction: Global Maoism and Cultural Revolutions in the Global Context,”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2. 1(2015): 1-11.

97.“Translation and the Relocation of Global Cultures: Mainly a Chinese Perspective,”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Vol. 2, No.1(2015): 4-14.

*98 “Globalisation as Glocalisation in China: A New Perspective,”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 36, No. 11(2015), 2059–2074.

*99.“Globalizati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 Introduction and a Commentary,”European Review, 24. 2(2016): 177-185.

100.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 Primarily Cultural Perspective,” in Roland Robertson and Didem Buhari-Gulmez eds., Glob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and Connectivity. Surrey, UK: Ashgate, 2016, pp. 161-177.

101.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A Cross-cultur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n Yves Gambier and Luc van Doorslaer eds., Border Crossings: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Other Disciplines.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6: 287-308.

*102.“Introduction”, Neohelicon, XXXXIII (2016)1:1-5.

*103. “Introduction: Toward a Substantial Chinese-Western Theoretical Dialogue,”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3. 3(2016):562-567.

*104.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and World Literature,”Modern Fiction Studies, Vol. 62, No. 4(2016): 579-589.

*105. “Chinese Literature as World Literature,”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Vol. 43, No. 3 (2016), 380-392.

*106. “Ibsen and Cosmopolitanism: A Chinese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ARIEL,Vol. 48, No. 1 (2017), 123-136.

*107. “Gender Studies in the Post-Theoretical Era: MainlyA Chinese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4.1(2017):14-30.

*108. “Introduction,”Telos, 180(Fall 2017): 3-7.

*109. “From Shanghai Modern to Shanghai Postmodern: a Cosmopolitan View of China’s Modernization,”Telos, 180(Fall 2017): 87-103.

110.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Belt and Road,”Acta Via Serica, Vol. 2, No. 2 (December 2017): 29-44.

111.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in the Context of World Literature,”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Vol. 2, No. 2(2017): 15-25.

112.“Introduction: Derrida in China Today –‘Chinese Whispering’ A Few Welcoming Notes,” (co-authored with Kyoo Lee), Derrida Today 11.1 (2018): 1–6.

113. “Specters of Derrida: Toward a Cosmopolitan Humanities,” Derrida Today 11.1 (2018): 72–80.

*114.“Introduction: Humanities versus Sciences?”European Review, 26.2 (2018):229-232.

*115. “Humanities Encounters Science: 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 of Post-humanism,”European Review, 26.2 (2018): 344-353.

*116. “Introduction,”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79. 3(2018): 245-247.

*117. “French Theories in China and the Chinese Theoretical (Re)Construction,”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79. 3(2018): 249-267.

*118. “Maoism in Culture: a ‘Glocalized’ or ‘Sinicized’ Marxist Literary Theory,”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0.3 (2018):https://doi.org/10.7771/1481-4374.3255

*119. “Introduction: Ecocriticism and Eco-civilization in the Confucian Cultural Environment,”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5.4(2018): 729-740.

120. “The Rise of Posthumanism: Challenge to and Prospect for Mankind,”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2(2019): 1-13.

121.”Shakespeare as a Hisotoricist: His Potential Significance in China,”Shakespeare in Asia, edited by Jonathan Locke Hart,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19, pp. 17-29.

*122.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Writers and Critics: The Case of Jia Pingwa,”Revue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No. 369 (2019.1), 35-47.

123. “Rethinking of the Crisis of Universalism:Toward a Pluralistic Orientation of Cosmopolitanism,”Interlitteraria, 24/1(2019): 128-144.

*124. “World Drama and Modern Chinese Drama in Its Broad Context”, Neohelicon, 46.1 (2019): 7-20.

*125. “Introduction: Literary Meaning and the Limit of Interpretation,”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Vol. 44. 1(2020): 80-87.

*126. “The Historical Role of Translation 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Its Future Prospect,”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Vol. 57. 3(2020): 362-372.

*127. “Introducti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Literary Studies,”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Vol. 57. 4(2020): 585-594.

128.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nd “Glocalized Practices” in China,” in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and Prospects for an Inter-civilizational World Order, ed. Ino Rossi, SpringerNature Switzerland AG, 2020, pp. 573-588.

129. “(Re)Constructing Neo-Confucianism in a “Glocalized” Context,” in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and Prospects for an Inter-civilizational World Order, ed. Ino Rossi,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AG, 2020, pp. 997-1012.

*130. “Guest Editor’s Presentation,”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Vol. 44. 2(2021):

*131. “Tranvaluing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o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smo-Humanism,”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Vol. 44. 2(2021):

*132.“Introduction: the COVID-19 Epidemic and Its Control: Reports and Reflections from China,”European Review, 29.4 (2021): forthcoming.

*这些文章均刊于国际著名刊物, 并被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或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等权威检索数据库收录。

其他类型

研究项目资助或基金(国内):

1. 后现代文学研究(1991-1992),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3,000元)

2.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研究(1992-1994), 国家教委留学人员基金(15,000元)

3. 后现代主义文论研究(1997-2002), 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 1997年度专项任务项目(37,000元)

4. 中国文化在西方(1996-1999), 国家新闻出版署“九五”规划重点项目(10,000

元启动费)

5. 赛义德与东方主义批判(2001-2002),清华大学骨干人才基金(20,000元)

6. 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批判(2001—2003),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38,000元)

7. 全球化语境下的西方文论研究(2001-2003),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项目(20,000元)

8. 全球化与文化翻译(2003-2006),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80,000元)

9.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2003-2005),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30,000元)

10.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2004-2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0,000元)

11. 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国际化策略(2005-2007),2005年度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20,000元)

12. 翻译全球文化(2006),教育部国际会议资助(20,000元)

13. 超越梭罗:文学对自然的反应(2008),教育部国际会议资助(20,000元)

14. 翻译现代性: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视角(2008-2011),北京市教委(200,000元)

15.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选集(2009-2014),国家新闻出版总署(400,000元),首席专家。

16. 人文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及中国形象建构(2009-2011),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350,000元)

17. 中国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高峰论坛(2011),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490,000元)

18. 全球化、世界文学与中国(2012-2015),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390,000元)

19.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视觉文化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批准号:12JZD019,经费80万),2012-2017年,子项目“视觉文化的全球化”负责人。

20. 二十世纪域外文论的本土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12&ZD166,经费80万),2012-2017,子项目“近百年西方文论的翻译研究”负责人。

21.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批准号:13JZD032,经费80万),2013-2015年,子项目“中华文化经典外译与跨媒体传播研究”负责人。

22.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4ZDA15,经费30万),2014年3月-2019年12月,首席专家。

23. 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14ZDB082,经费80万),2014-2019,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配套经费80万。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经费420万),2015-2017年,子项目“当代中国外国文学批评史”负责人。

25.新世纪以来欧洲主流媒体中的北京城市形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一般项目(经费10万),2016-2017,主持者

26. 中国社会科学院实行院士制的论证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意识形态智库中心委托项目(经费2万),2017-2018,主持者

27. 2017-2020年度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项目(批准号:2017TSG05009,经费,40万),主持者

研究、讲学资助项目或基金(国际或境外):

1.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1988年7月-10月), 岭南基金会(10,000港币)

2.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博士后研究员(1990年9月-1991年8月), 荷兰皇家科学院

(30,000盾)

3.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弗莱中心研究员(1993年3月-5月), 多伦多大学(4,000加元)

4.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奥尔胡斯大学访问教授(1994年6月-7月), 丹麦大隆基金会 (6,000克郎)

5. 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访问学者(1994年8月-10月), 阿尔伯特大学校长基金,资助 项目“比较文学教程设计”(3,000加元)

6. 诺思洛普·弗莱研究(1995-1998), 国际加拿大研究理事会项目(20,000加元)

7. 挪威奥斯陆大学易卜生研究中心研究员(1996年9月-11月), 挪威政府及奥斯陆 大学(72,000克郎)

8. 澳大利亚墨朵大学访问教授(1996年12月), 墨朵大学(4,000澳元)

9. 全球化与人文科学的未来(1998—2000),墨朵大学(7,500澳元)

10. 易卜生与现代性及其在中国的接受(1997-2000), 挪威政府及奥斯陆大学(60,000 克郎)

11. 诺思洛普·弗莱研究的新方向(2000),加拿大多伦多大学(8,000加元)

12. 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1999—2000),美国加州大学(厄湾)(6,000美元)

13. 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4—6月),佛光大学(300,000新台币)

14. 比较文学的全球化(2001年),福特基金会-美国耶鲁大学(20,000美元)

15. 全球化与自主性(2001-2005),加拿大人文社会科学基金(30,000加元)

16.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教授(2002年4—5月),科罗拉多大学(5,600美元)

17. 易卜生与中国:走向一种美学的建构(2002-2003),挪威奥斯陆大学(75,000克郎)

18. 台湾国科会(佛光大学)客座教授基金(2003年9月-2004年1月)资助(480,000新台币)

19.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杰出访问教授(2005年8-12月),伊利诺斯大学(23,000美元)

20. 翻译全球文化:走向超学科的建构(2005-2008),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31, 000美元)

21.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访问研究员(2007年2月),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5,000澳元)

22. 美国华盛顿大学杰出访问研究员(2007年8月-12月),华盛顿大学(40,000美元)

23. 超越梭罗:美国和国际学术界的批评性反应(2008-2009),美国美-中富布赖特特项目(20,000美元)

24. 香港岭南大学访问教授(2017年1-2月),香港岭南大学访问教授项目(40,000港元)

25.香港城市大学访问教授(2019年5-6月),香港城市大学访问教授项目(68,000港币)

荣誉奖项

国内

1. 北京大学首届青年优秀成果二等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1988年

2. 全国首届比较文学优秀著作二等奖(《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 1990年

3.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度优秀图书二等奖(《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 1990年

4. 首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1980-1990年度) (《西方文艺思潮与新时期中国 文学》), 1991年

5. 第一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三等奖(《夜色温柔》), 1991年

6. 第二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1991-1993年度)(《论国际比较文学研究新格 局的形成》), 1995年

7. 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全球化时代影视传媒的功能》),2000年

8. 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2001年

9. 国务院特殊津贴,2001年

10.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二届优秀论文奖(“Confronting Globalization: Cultural

Studies versu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2004年

11.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2003年度优秀论文奖(《作为艺术家的易卜生:易卜生与中国重新思考》),2005年

12. 《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卷“影响力学者”,2006年

13. 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008年

14. 2011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一等奖,2011年

16.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世界主义、世界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世界性》),2013年

17. 《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度优秀论文奖(《世界文学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2015年

国际

1. 诺思洛普·弗莱研究员, 1993年,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2. 加拿大政府研究奖学金, 1994年

3. 挪威奥斯陆大学易卜生研究员, 1996年

4.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诺思洛普·弗莱研究员,2000年

5. 美国耶鲁大学福特杰出学者讲座访问教授,2001年

6.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全球主义研究所访问教授,2002年

7. 美国杜克大学中国媒体与传播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04年

8.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杰出访问教授,2005年

9.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访问研究员,2007年

10. 美国华盛顿大学杰出访问研究员,2007年

11. 英国剑桥大学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2008年

12. 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2010年

13. 德国哥廷根大学客座教授,2011年

14. 美国国家人文中心梅曼迪杰出访问研究员,2012年

15.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

16. 美国国家人文中心梅曼迪杰出访问研究员,2014

17. 美国国家人文中心梅曼迪杰出访问研究员,2015

开设课程

英语精读英语泛读欧洲文学批评史比较文学导论中译英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史美国文学选读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当代西方文论西方文论欧洲文学名著选读英语报刊选读二十世纪美国文学

高级英文写作英美文学名著选读后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专题中国当代电影现代性与文学当代西方学术前沿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全球化与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研究导论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比较文学导论

社会服务/学术兼职

季羡林基金会理事长(2019-)

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14-2019)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及荣誉学衔评审委员会委员(2014-)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兼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委员(2019-)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2019-)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

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2010-)

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文学理论委员会委员(2000—2003)

国际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2000—)

国际当代人文艺术研究会顾问(2013-)

挪威奥斯陆大学易卜生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2002)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全球主义研究所兼职教授(2002-)

美国杜克大学中国传媒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4-)

美国华盛顿大学人文中心顾问委员会成员(2007-)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财务委员会主席 (2005—2017)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2017-)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兼职译审(1992-)

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14-),清华大学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01- ),清华大学外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2001-2015),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4-),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站长(2009-2014),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总负责人(2010-2014),清华大学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2011-2015)

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93-)、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1996-)、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1992-)、华体会体 兼职教授、比较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200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外人文思想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1998-)、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1999-)、四川大学客座教授(2000—)、东南大学兼职教授(2002-)、上海财经大学兼职教授(2004-)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讲座教授(2005-2008)、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2005-)、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2006-)、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特聘教授(2009-)、河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09-)、中央民族大学985特聘教授(2012-2014)、四川大学讲座教授(2014-2017)、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讲座教授(2014-2017)、天津外国语大学兼职教授(2015-)、福建工程学院客座教授(2016-)、电子科技大学客座教授(2016-)、深圳大学访问教授(201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17-)、湖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2017-)、延边大学特聘教授(2017-)、暨南大学客座教授(2017-)、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讲席教授(2018-)、华体会体 特聘教授(2018-)、深圳大学荣誉教授(2019-)、兰州大学翠英讲席教授(2020-)

《新文学史》(New Literary History) 杂志国际中文版主编(2001- )、《文学评论》编委(2005-2009)、《中国翻译》编委(2001- )、《译林》编委(2001- )、《中国比较文学》编委(2001-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合作主编、编委(2002-)、《英语研究》顾问(2002)、Ibsen Studies 编委(2002-)、《批评探索》(Critical Inquiry) 国际中文版主编(2005-)、《社会科学战线》编委(2003-)、《中外文化与文论》编委(2002-)、《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学术委员会委员(2002-)、《外语研究》编委(2006-)、《中国学术年鉴》编委(2005)、Situations编委(2007-)、Neohelicon 国际顾问(2009-)、《当代外语研究》编委(2009-)、《东方翻译》编委(2009-)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顾问编委(2009-)、《中国符号学研究》编委(2009-)、《外语与外语教学》编委(2010-)、《中国外语》编委(2010-)、《山东外语教学》编委(2011-)、《文艺理论研究》编委、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编委(2013-)、澳门大学《南国学术》编委(2014-)、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编委(2017-)、Arca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ary Culture顾问(2017-)、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编委(2019-)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通讯评审专家(2003),(2005),(2008),(2017)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2006)

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20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20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文库评审专家(20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组评审专家(2015-)

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评审专家(2015-)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2003-)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收录刊物评审专家(2003-)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语言文学学科评审组成员(2006,2008,2016)

美国华盛顿大学人文科学研究中心国际顾问(2008-)

英国科学院(British Academy)项目评审专家(2010-)

欧盟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评审专家(2009-)

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评审专家(2010)

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资助项目评审专家(201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评审专家(2013-)

教育部高校科学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审专家(2019)

国际交流

1. 第十三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东京, 1991), 主持后现代主义专题研讨会并发言

2. 后现代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北京, 1993), 大会主席并主题发言

3. 第十九届国际现代语言文学联合会年会(巴西利亚, 1993), 大会书面发言

4. 第十一届国际文学和心理学大会(哥本哈根, 1994), 大会发言

5. 诺思洛普·弗莱与中国国际研讨会(北京, 1994), 大会主席并发言

6. 第十四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埃德蒙顿, 1994), 分组会议主席并圆桌会议发言

7. 文化研究: 中国与西方国际研讨会(大连, 1995), 大会主席并主题发言

8. 第九届国际文学理论大会: 理想的故乡研讨会(京都, 1995), 大会发言

9. 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国际研讨会(北京, 1995), 大会组委会副主席, 主持大会 发言并发言

10. 国际比较文学理事会暨文学中的自然研讨会(奥登斯, 1996), 分组会议主席并 发言

11. 第六届国际易卜生戏剧节暨研讨会(奥斯陆, 1996), 大会发言

12. 国际德勒兹研讨会(佩斯, 1996), 大会发言

13. 文化研究: 寻找公共空间国际研讨会(佩斯, 1996), 大会主题发言

14. 第八届国际易卜生研讨会(高森萨斯, 1997), 大会发言

15. 翻译与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北京, 1997), 大会主席并主题发言

16. 第十五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莱顿, 1997), 圆桌会议主席并发言

17. 全球化与人文科学的未来(北京, 1998), 大会主席并主题发言

18. 文化与民族身份: 中国与西方国际研讨会(南京, 1998), 大会主席并主题发言

19. 海峡两岸后现代文学研讨会(台北, 1998), 大会书面发言

20. 第七届英语文教师协会年会暨国际研讨会(台北, 1998), 大会发言

21. 易卜生与现代性: 易卜生与中国国际研讨会(北京, 1999),大会主席并发言

22.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研讨会(成都,1999), 圆桌会议主席

23. 诺思洛普·弗莱研究国际研讨会(呼和浩特,1999),大会两主席之一并发言

24. 弗莱与道研讨会(麦克马斯特,2000),大会发言

25. 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北京,2000),大会主席并发言

26. 第十六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比勒陀利亚,2000),主席圆桌会议发言

27. 第二届国际文学理论批评大会:世纪之交的文学理论批评研讨会(开罗, 2000),大会发言

28. 第二届全马来西亚语言、文学和文化国际研讨会(吉隆坡,2001),大会发言

29. 英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国际研讨会(广州,2001),大会主题发言

30. 第三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北京,2001),大会主席并主题发言

31. 全球化语境下的人与文学(北京,2001),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并大会发言

32. 国际化年代的文化认同/主体国际研讨会(台北,2001),大会发言

33. 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论坛(武汉,2001),大会主题发言

34.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研讨会(南京,2002),大会发言

35. 解读美国:变化与挑战国际研讨会(广州,2002),大会主题发言

36. 清华-哈佛后殖民理论高级论坛(北京,2002),大会主席并主题发言

37. 首届清华-岭南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2),大会主题发言

38. 易卜生与中国:走向一种美学建构国际研讨会(上海,2002),大会主席并主题发言

39. 全球化研究:过去与未来(沃里克,2003),圆桌会议发言

40. 全球化与自主性(多伦多,2003),圆桌会议发言

41. “批评探索:理论的终结?”国际研讨会(北京,2004)大会主席并主题发言

42. 多元对话时代的文学理论国际研讨会(北京,2004),大会主题发言

43. 国家疆界与文化图像国际学术会议(新加坡,2004),大会发言

44. 澳中关系新视角: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主义国际研讨会(北京,2004)大会发言

45. 美国比较文学学会2005年度会议(宾州大学城,2005),专题研讨会主持人并发言

46. 人文科学期刊的现状及未来研讨会(弗吉尼亚夏洛特维尔,2005),大会主题发言

47. 第三届易卜生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2005),大会主题发言

48.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国际研讨会(北京,2005)大会主题发言

49. 第五届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5),大会主题发言

50.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研讨会(深圳,2005),大会发言

51. 第三届清华-岭南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北京,2006),大会主题发言

52. 翻译全球文化:走向跨学科的理论建构国际研讨会(北京,2006),大会主席并主题发言

53. 全球易卜生:易卜生的戏剧在全世界的表演国际研讨会(柏林,2006),大会主题发言

54. 第四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北卡罗来纳杜伦,2006),中方代表团团长兼首席发言人

55. 第四届中国易卜生国际研讨会(南京,2006),大会主题发言

56. 第五届世界英语文学研究会年会(印度迈索尔,2007),大会主题发言

57. 第一届延世人文教育国际研讨会(韩国首尔,2007),大会发言

58. 超民族主义、全球化和亚洲电影研讨会(蒙特利尔,2007),大会专题发言

59. 无所不在的传媒国际研讨会(东京,2007),大会专题发言

60. 第十三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大会(北京,2007),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61. 翻译与变革:中国、现代性及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英国剑桥,2008),大会组织者之一及专题发言

62. 傅雷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2008),大会学术委员及主题发言

63. 弗洛伊德与中国国际研讨会(拉特格斯,2008),大会发言

64. 超越梭罗:美国及国际文学学界对自然的反应国际研讨会(北京,2008),大会主席并主题发言

65. 全球化:文化、制度和社会经济学国际研讨会(香港,2008),主题发言主持

人及分会主席

66. 中国文学和文化翻译国际研讨会(达拉斯,2009),主题发言

67. 第十二届国际易卜生大会(上海,2009),主题发言

68. 首届美国华裔文学国际研讨会(南京,2009),主题发言

69. 文化的冲突与协调国际研讨会(纽黑文,2009),大会组织者之一并主题发言

70. 翻译中国:建构现代性的他种模式国际研讨会(北京,2009),大会主席并主

题发言

81. 第五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上海,2010),大会主席并主题发言

82. 第三届话语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会议(杭州,2010),大会主题发言

83. 首届生态翻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澳门,2010),大会主题发言

84. 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国际研讨会(北京,2010),大会主题发言

85. 拉丁美洲科学院第22次学术研讨会(里约热内卢,2010),大会主题发言

86. 第四届岭南-清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香港,2010),大会主题发言

87. “世界哲学与中国哲学:现代与后现代”中美双边研讨会(上海,2011,大会主题发言)

88. 世界文学的兴起国际研讨会(北京,2011,大会发言)

89.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研讨会(上海,2011,大会主题发言)

90. 拉丁美洲科学院第25次学术研讨会(北京,2012,大会主席并主题发言)

91. 培育想象:诺斯洛普·弗莱百年华诞研讨会(多伦多,2012,大会发言)

92. 中国当代社会的情感基础:探求人文社会科学与心理治疗的对话研讨会(维也纳,2012,专题发言)

93. 第二届亚太翻译、跨文化研究暨海外汉语教学研讨会(波特兰,2012,大会主题发言)

94. 叙事理论:西方与中国国际研讨会(北京,2012,大会主题发言)

95. 韩国英语语言文学学会2012年度年会(首尔,2012,大会主题发言)

96.文化:寻求一种新的范式国际研讨会(贝尔格莱德,2013,大会主题发言)

97.第六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普渡,2013,大会主题发言)

98.新汉学与世界文学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台湾新竹,2013,专题发言)

99. 第三届世界人文科学国际研讨会(南京,2013,主题发言)

100. 中国与世界:文明多样性与跨文化交际国际研讨会(美国北卡教堂山,2013,主题发言)

101. 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国际研讨会(澳门,2013,主题发言)

102. 第二届低地国家翻译研讨会(安特卫普,2013,大会发言)

103.国际叙事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波士顿,2014,大会圆桌发言)

104.人文社会科学:全球化与中国国际研讨会(北京,2014,大会主席兼主题发言)

105.世界主义与中国国际研讨会(北京,2014,大会主题发言)

106.欧洲科学院2014年度院士大会(巴塞罗那,专题发言)

107.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研讨会(延吉,2014,大会主题发言)

108. 欧洲与世界:作为普遍主义危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厄湾,2014,大会发言)

109. 新世纪的文化对话:欧洲与中国的人文主义中法高峰论坛(北京,2014,大会主席兼主题发言)

110. 欧洲与中国的人文主义:第二届中法人文高峰论坛(巴黎,2015,大会发言)

111. 现代化与化现代:新文化百年价值重估国际研讨会(上海,2015,大会主席兼主题发言)

112. 翻译研究高级高层论坛(广州,2015,大会主题发言)

113. 东亚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首尔,2015,大会专题发言)

114. 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对话国际研讨会(上海,2016,大会主席兼主题发言)

115. 2016年度比较文学国际研讨会(大邱,2016,大会专题发言)

116. 世界文学的范围:阅读的范围国际研讨会(乌普萨拉,2016,大会专题发言)

117. 德里达与中国:走向全球人文的建构国际研讨会(上海,2017,大会主席并主题发言)

118.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研讨会(开封,2017,大会主题发言)

119. 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数字人文国际研讨会(首尔,2017,大会主题发言)

120. 超虚构4:作为翻译虚构的形象国际研讨会(广州,2017,大会主题发言)

121. 跨文化、跨族群与比较现代性国际研讨会(上海,2017,大会专题发言)

122. 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的建设与发展专题论坛(北京,2017,大会专题发言)

123. 美国比较文学学会2018年度会议(洛杉矶,2018,专题发言)

124. “丝绸之路:历史的碰撞——过去与今天”高端人文社科国际学术论坛(西安,2018,主题发言)

125. 朱迪思·巴特勒与中国:走向全球人文建构研讨会(上海,2018,主题发言)

126. 中西文学理论的国际对话研讨会(上海,2018,主题发言)

127. 翻译研究的多维度国际研讨会(澳门,2018,主题发言)

128. 巴西比较文学学会2019年度年会(巴西利亚,2019,专题发言)

129.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委会会议暨国际比较文学高峰论坛(深圳,2019,主题发言)

130.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十二届大会(澳门,2019,主题发言)

131. 重访五四:纪念中国新文化运动百年国际研讨会(斯德哥尔摩,2019,专题发言)

132. 第八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大学公园,2019,主旨发言)

联系方式

邮箱:wangning@mail.tsinghua.edu.cn

办公电话:010-82303519

办公室:教五楼21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