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友

发布日期: 2018-03-0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人事处

王培友,男,1970年生,山东人,现为华体会体 人文社科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中国诗歌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儒家诗学、宋明理学文论等研究

教育背景:

2008年首都师大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

2010年华体会体 人文学院博士后出站。。

研究项目:

主持并结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宋理学诗研究》(2019年8月结项,优秀等级)

北京市社科项目《宋明理学诗诗性品格及其国际化问题》(2019年12月结项,优秀等级)学校项目2个(均结项)。

担任国家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分项目负责人2个,参与撰写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个。

为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卷”的主要撰稿人,撰写10万字。

开设课程:

本科生课程有: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曾为本科生讲授过中国文化史。

为研究生讲授过:欧阳修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等。

荣获奖项:

曾获得华体会体 第九届科研报告会一等奖。

入选华体会体 中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

参撰和合著专著获得国家社科文库1项,北京市社科特等奖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

学术成果:

出版专著:

1.《宋诗品格与两宋文化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2.《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

3.《宋元理学基本范畴及其诗学表达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

4.《中国诗歌研究史》(宋代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2年4月;

5.《三鱼堂文集》(文献整理),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年5月;

6.合著:《中国诗歌史》(宋代卷),2012年6月;

7.参撰:《宋代士大夫文学研究》,2011年6月。

主要发表论文:

1.两宋理学家”玩物从容"审美理想及其诗歌呈现问题,学术交流,2020年第1期;

2.论宋元理学“尊德性“涵蕴及其诗学表达问题,东方论坛,2020年第1期;

转载:202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学术卡片”转引“摘要”部分。

3.邵雍“击壤体”的体式特征及其诗坛反响,北方论丛,2020年第1期;

4.论两宋理学家“清淡”审美理想及其诗歌呈现问题,文学研究,2019年第2辑;

5.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阐释及中国文学新阐释学建构的思考,华中国学,2019春之卷。

6.两宋理学:“象物比德”话语与诗性表达,东方论坛,2019第3期;

6.论两宋理学诗历史客观存在及其诗作留存数量问题,中国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

7.“巧贼拙德”命题的文化渊源及其语义关联进程,齐鲁学刊,2018第4期;

8.论两宋理学范畴的诗学表达问题之历史客观存在,北方论丛,2018年第4期;

转载:2019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学术卡片”转引“摘要”部分。

9.宋末元初理学家的学术路径及其诗歌创作实践,孔子研究,2018年第4期;

10.两宋理学“孔颜乐处”话语之诗学价值,南开学报,2018第3期。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1.论北宋洛阳地域文化与洛阳士人诗歌主题文化与诗学,文化与诗学,2016年第2辑;

12.从理学家文道观、道器观矛盾性看理学自律性缺失,中国诗歌研究,2016年第1辑;

13.论两宋理学“观物”与理学诗类型化主题及程式化表达,清华大学学报,2016年第2

期。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6期全文转载。

转载:2016年韩凯主编的《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转引论文“摘要”部分。

14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研究的历史视阈与当下价值,中国文化研究,2015年第4期;

1.“正名”文化传统与“文”的先秦语义及话语表达,西北师大学报,2015第2期;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9期全文转载。

16.论“车盖亭诗案”与北宋后期诗歌走向及品格生成,文学评论丛刊2014年第1期;17论两宋士人探讨文道关系的异向性及其认识价值,南京师大学报,2014年第2期;

18.论两宋理学“观天地生物气象”义蕴及多向性展开,上海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9.唐宋诗之争、宋贤精神及宋诗文化生态研究的理论思考,中国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8期全文转载;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年鉴》全文转载。

20.论两宋理学家文道观的类型、特征及其内在矛盾性,中国诗歌研究,2013年9月;21.论两宋科举制度对诗歌发展之助力,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3期;

22.论两宋理学家处理文道关系的思维特性及其文化价值,孔子研究,2012年第6期;

23.论宋初百年偈语诗的诗性品格及其文化价值,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

转载:2013年张淼主编《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转引论文“摘要”部分。

24.论两宋理学“气象”涵蕴及其诗性品格,兰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25.论欧阳修诗歌艺术的复合式结构及其历史地位,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第1期;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

26.论宋初百年台谏制度建设与士人气节及诗格变迁之关系,求是学刊年第1期;

27.两宋“理学诗”辨析,文学评论,2011第5期;

28.宋初百年诗歌的礼仪载体功能及其诗学品格,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5期;

29.论两宋“理学诗派”的文学特征及其历史地位,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第1期;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

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8期以《道、艺贯通:两宋理学诗派的文学特征》为题,转载4500字。

2.论宋代诗歌研究史的撰写理念与研究方法,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

31.黄庭坚统摄心性存养与诗歌艺术的方法及其诗学价值,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第4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

32.北宋前中期娱乐游玩风气与诗歌风貌之关系,中国诗歌研究,2008年12月;

33.《韩诗外传》的文本特征及其认识价值,孔子研究,2008年第4期;

34.北宋前中期富民阶层与诗词生产,兰州学刊,2008年第1期;

35.学术论坛欧阳修诗词题材的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2007年第4期。

36.兰州学刊北宋前中期富民阶层与诗词生产,2008年第1期;

37.五代社会心理转型与诗风变化关系考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第1期。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38.欧阳修诗词题材的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学术论坛,2007年第4期。

社会服务/学术兼职

兼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

教育部属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中国文学史料学会理事

中国元代文学学会会员

Baidu
map